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廖伟棠:清水与人中之盐

2021-03-11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清水与人中之盐

  文/廖伟棠

  发于2021.2.8总第984期《中国新闻周刊》

  “致平凡”这个题,也许换作“致人间”更好。对于此刻安坐暖房内敲打键盘的我来说,平凡二字太沉重了,任何一种平凡都要比我现在身处这种平凡艰难。  

  几天前看到朋友转发的一个视频,夜雪中,拍摄者遇见一个骑着电动车赶路的姑娘。上去一问,原来她是代驾,替人开了一小时车回家,现在要自己再骑两小时电动车回自己的城市。再问几句,原来姑娘白天在幼儿园当老师,七点就得上班,她要凌晨十二点前赶回家休息。最后姑娘摘下口罩灿然一笑,说:我不算苦的,送外卖的比我辛苦多了,我起码还有一半的路是坐在别人的车里的。这雪、这电动车、这笑靥,就是人间。

  我能理解姑娘为什么笑,换作是你,大半年前,疫情压境,你没有成为巨轮下面消失的一员,今天还有机会受平凡之苦,你也会笑。又或者说,你没有生于贵胄之家,也没有国色天香,没有机会上热搜头条,所以你依然能在公休日牵黄犬出东门,而不是身陷有形无形大狱里的某甲某乙,你也会笑。

  如果你没有笑,那是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世俗幸福似乎是平凡人应得的报酬,不过这也是作为不平凡人、正黄旗精英诗人纳兰性德的想象。另一位精英主义者、诗人伊兹拉·庞德,写过一首诗《致敬》,致敬谁呢?也是致平凡吗?他写道:

  “呵,整洁体面的一代人

  和限于困窘处境的一代人,

  我看见渔民们在阳光下野餐,

  我看见他们携带着邋遢的家属,

  我看见他们露着满嘴牙齿微笑,

  听到他们难听的笑声。

  我比你们幸福,

  他们比我幸福;

  在湖水中游的鱼

  甚至没有衣服。”

  在庞德的“鄙视链”里,新兴中产阶级一代是最不幸的,他作为这一代的背叛者稍微幸福一点,平凡而懂得笑的民众更幸福。但深受东方思想影响的庞德最后化用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关键在于“不知”,天然没有欲望没有物累没有攀比的鱼们,注定比无论多欲少欲的我们幸福。

  那么说,致敬平凡,是因为平凡比不平凡更懂得何谓“足够”吗?然而放弃对“不足”的执念还不够,你要如鱼得水地生活在不足之中,认识“不足”里面的留白的滋味,平凡才成为平生之凡,你在其中泛若不系之舟。

  因为所谓“发凡举例”,“凡”原来还有“大旨、纲要”的意思,你的平凡毋庸置疑,如一杯清水,可以让人学习清水之难得。如果说精英是“人中之盐”,清水则是可以融化了盐,让自己与海水同质的载体。那可不得了,无数的平凡暗暗汇总成发凡之凡,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就像无数时代的飞絮,交织堆落成雪,变成了一种名叫时代精神的无形大物。

  我们有机会写下“致平凡”这个题目,老实说,因为我们自命不凡很多年。我今年四十五岁,花了十年来接受自己是凡人——因为这十年我当了爹,养了两个娃,发现之前三十五年自以为可以潇洒一辈子的人生是个谎言,凡尘中的一切你还是该经历都得经历。

  四十五岁不惑,迟了点,但有前车之鉴。宋文学史最超然的一个人,苏轼,四十四岁陷乌台诗案,四十五岁谪黄州,四十六岁自号东坡居士。从苏轼到苏东坡,就是一个从凌驾平凡到亲近平凡的转变,起码他的诗词是这样。同样是在四十四岁,另一个谪仙人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一路玩乐南下,观妓赋诗,领道籙亦赋诗,四十五岁他认识了他最伟大的朋友:杜甫。

  苏轼和李白都在中年之初有一个机会归于平凡,但他们后来还是身不由己被卷回不凡的政治斗争中去了。杜甫,四十四岁恰逢安禄山反唐,他用了整整十年容身于战乱,五十五岁那年才暂得草堂栖身,此后归于平凡草民人生,写下大量关于凡尘俗世蝼蚁命运之诗篇。

  不过,他们依然都是人中之盐。成为人中之盐意味着什么?你得从平凡里结晶,你得隐藏你那跟水晶相似的分子结构,做一个凡人不是顺服于平庸之恶的托辞,而是一个高要求,你得对得起凡尘俗世的种种蒸腾热气。

  这种盐和热气,是属于厨房的诗意。

  万能青年旅店有一句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这里边涉及两种人生经验,很明显有褒贬在里面。

  但其实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任何的人生经验都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山川湖海,还是厨房和爱。无论多么琐碎,多么庸常,它们都成为对一颗诗心的锻炼。尤其是对于一个现代社会的诗人来说,甚至可以说“昼夜、厨房和爱”比起“山河湖海”,更是诗。

  说到厨房的诗意,必须提到美国上个世纪中期有一位诗人威廉姆·卡洛斯·威廉姆斯,他有一首非常著名又简单如话的诗,叫做《冰箱便条》:

  “冰箱里的

  李子

  它们

  可能是

  你留着

  准备当早餐吃的

  请原谅我

  它们太好吃

  那么甜

  那么冰”

  骤看起来根本就不像诗。非常地朴素,非常地不动声色。写得非常轻松自然,跟我们习惯的诗歌总是有点沉重、苦大仇深什么的很不一样。

  他连接的是日本的一种美学概念叫“物哀”,珍重事物带来的情感。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