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新华热评:词典之大,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六(lù)安”

2021-05-31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词典之大,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六(lù)安”

  新华社记者胡浩、孙少龙

  连日的六安读音之辨,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这正说明人民群众关注地域文化,关注历史传承,关注语言文字规范,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六安读音之辨,源于《现代汉语词典》在修订过程中取消了“六”用作地名时的“lù”的读法。到底如何对待地名异读,其实并无多少深奥道理可言,但它折射出社会对文化多元性乃至亚文化的包容度。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认为,“六”字作为地名时,“lù”的读音有没有消失,不能简单地用文章证明,而要到实地调查,听听老百姓是怎么想、怎么读的。词典不应取消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读音。此外,地名不仅仅是语言学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因此,对地名、姓氏等读音的审定,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大背景。

  词典是学术产品,更是语言文化的承载者。将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传递出来、保存下去,是词典编撰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责。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编撰取舍时,剔除什么、吸收什么,不能只凭个人好恶和所谓学术追求,而是必须要用好文化这把尺子,考量历史传承、百姓感受、文化价值与导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兼容并蓄,语言和文字也是如此。就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巴士”“的士”“买单”“宅男”等新词汇不断被收录进来,体现了语言文字发展的开放性;而宕(tàn)昌、乐(lào)亭、蔚(yù)县等读音的保留,体现了语言文字的传承。

  词典之大,为何就容不下一个“六(lù)安”?网友的提问,应该必须得到回答。

  词典无疑是权威的,但权威来自普遍认同。

  字词当前,仅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知道,文化因尊重和包容而久远。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