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代民间艺人的“珐琅情” 传承中创新让艺术亲近生活
兰州5月20日电 (邵骋 杨艳敏)说起掐丝珐琅画,2000年出生的兰州姑娘李婕便打开了话匣子:“最初被珐琅画吸引,纯粹是因为它看上去特别漂亮,但真正学习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简单,要得到父亲的认可更是不容易。”
该画取材《灵山说法图》,内容涉及人物95个、瑞兽2只,掐丝勾勒出的人物神态、服饰、动作等栩栩如生。图为李海明正在给女儿李婕讲解其中的手艺精髓。 杨艳敏 摄
李婕口中严厉的父亲正是掐丝珐琅画甘肃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艺术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李海明。5月中旬,李海明珐琅艺术馆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落成揭牌,这是兰州市首个以掐丝珐琅命名的专题艺术馆,让金城市民近距离领略非遗传统工艺的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珐琅艺术馆看到,100多平方米展厅内陈列着40多幅掐丝珐琅画作品,分为十二生肖、盛世九州、青铜器、陇韵秦腔等多个系列,这是李海明近年来精心创作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伴随他征战国家级比赛的佳作。
得知女儿有承袭父业的意向后,李海明“手把手”教学,并严格要求。从传习馆到艺术馆的设立,李海明父女将掐丝珐琅一步步带入普通民众的视野。 杨艳敏 摄
八岁那年,李海明回到河北老家,看见82岁的伯父在烈日下做景泰蓝铜胎珐琅器,那是他与珐琅“初次结缘”。“那年夏天特别热,伯父冒着高温在院子里做珐琅器,看我感兴趣,便一把把我抱到怀里,教我掐丝、点蓝。”李海明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说,“伯父还叮嘱我,做这行很辛苦,遇到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多,坚持下来不容易。”
一边跟着伯父学做景泰蓝的简单制作,从小爱好画画的李海明也开始系统学习工笔画,1997年真正接触掐丝珐琅画。
立志要和父亲一样成为“守艺人”的女儿李捷深感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她说,父亲坚守了30多年始终如一,年轻人更应该有责任将这份中国古老技艺和优秀文化不断传承并创新。 杨艳敏 摄
掐丝珐琅画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是将宫廷御用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主要由金丝及蓝晶石釉料制作而成。全程10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其中最重要的有3道:白描、掐丝、着色,分别被誉为掐丝珐琅画的灵魂、骨骼及血肉。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对制作者提出了很高的技艺要求。
除了在掐丝技艺的细腻和复杂工艺的探索,大胆创新色彩是李海明永不止步的追求。为了锻炼出敏感的“色彩嗅觉”,他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不同艺术中对色彩的运用。
闲暇时,他看各类话剧、歌剧。他说,“剧场上的灯光色彩搭配很独特,有借鉴意义。”而他也从中得到启发,将“五行色”大胆运用于创作中。除此之外,他还从西方油画中借鉴“中间色”,中西合璧,让他的掐丝珐琅画更有生命力。
除了在颜色和题材上的创新外,李海明还将目光聚焦于文创产品。“要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和年轻人沟通,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才有了如今的文创作品。”他说,希望这门古老手艺能在年轻人手中不断发扬光大。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