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
【央广时评】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
2020年6月13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围绕“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主题开始先后举办异彩纷呈的活动,以文物增强文化自信、点亮人文城市、提振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非遗传承进校园社区等不同形式,传播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建设重要主题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近年来更加着意使公众成为活动的主人,将国家行动转化为每一个国民的文化自觉。以营造出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升国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众所共知,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创造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存世浩繁,非物质文化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世界少有。这些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流淌不息,以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扬向上的活力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这是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更是在世界上引以为豪的瑰宝。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
在当下移动通讯和数字化的大趋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尚需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遗产日活动为契机充分展示、彰显,培养下一代人的中华文化情怀。让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将古代经典作品网络化并免费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这棵大树在儿童和青少年心中根深叶茂。
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展现的是“活色生香”的真善美,传承的是继往开来的精气神。近年来宁夏等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受欢迎,这种鲜活的、生动的体验和实践,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扎进了学生的心里,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开始生根发芽。这种在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教育、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等方面的经验都值得总结和推展。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涵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我国目前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已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留住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与魂。每一个国人都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继承中讲创新,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永葆青春活力,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历久弥新始终熠熠生辉。(央广评论员 廉军)
上一篇: 不改变文物原状 “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壁画修复工程过半
下一篇: 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竟是中国皮影戏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