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艺术家葛宇路:“艺术是什么都可以”
葛宇路:在标准里怀疑标准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毛翊君
发于2020.6.15总第951期《中国新闻周刊》
5月29日这天,798艺术区“北京公社”的展厅关着门,里面一片漆黑。葛宇路在展厅后面的休息区里,原地蹬着自行车。这是他改装的发电机,他要通过不断踩动自行车,将动能转化成电能,储存到自行车携带的蓄电池里,这些电量会用来供给自己的首个同名个展《葛宇路》。
展厅里的8块屏幕连接着蓄电池,播放着他此前几个行为艺术作品的片段。前一天展览结束,电量只剩下了1%,他把蓄电池带回家,断断续续蹬了一晚上自行车,电量才达到29%,这大概只能保证不到一小时的供电。6月4日,画廊发出通知,“受艺术家体力限制,每日电力仅够支撑设备运转30~90分钟。”
停电,也是葛宇路展览的一部分,如果停电了,大家看到的就是他身体能量的极限。“大部分观众看见停电就走了,你不能说来了就能看到你想象中的东西。”他说。整个展览正是他的新作品《备用电源》,他想让观众抛掉视觉惯性,重新进入到他作品的脉络里——当日常生活中的停电随时发生时,作为展览的作品反而更像意外的收获。
从几年前葛宇路把自己名字做成标准路牌竖立在北京百子湾一条无名路上,到如今他的创作被解读为与情境主义类似,有通过创造挑战传统的作品来消除艺术与生活间的界限的意味,同样有一种对更大层面上的权威的反抗。几年过去,葛宇路对生活和艺术,日渐有了更加温和的理解。
模糊的定义
去年,葛宇路被一个艺术空间邀请去做创作,看见展厅,他忽然觉得艺术圈的状态大同小异,把作品往展厅一放,再打上灯,然后开始卖钱,卖价一高就是艺术家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葛宇路冒出搅局的想法——展厅似乎不应该那么标准化。在北京798艺术区,他想让来往的人看见一些期待之外的东西,以至于能够去怀疑日常看展的经验和惯性。想法最终在今年变成了这次的展览和作品。
5月22日一早,他从燕郊的住所出发,骑行了大约五小时到达“北京公社”。这30多公里的路程,被微博直播记录下来。通过他固定在车头的手机,人们看见他一路晃晃荡荡,吃了冰棒,在路边餐馆解决了顿午饭,终于带着一路蓄好电量的电池进了展厅。
如果没做这些琐碎的事情,可能四小时就能骑到。但相比高效完成这件事,葛宇路更在意意外而有趣的事情发生。他看见现代都市的生活,人们每天忙碌,规定好了地点再掐着时间会面,考核有量化清晰的KPI数据,似乎一切都非常标准,也总需要有预案去应对意外,以保证最开始的设想不被破坏。
葛宇路决定用作品来进行一次回应——现代生活中的标准是可以去打破的。“试图去怀疑一下你每天这一套条条框框,所谓一定的事情,现在不一定了,是不是也可以了?我迟到两分钟,放在传统那套规则里面,会说这个人不守时或者不靠谱,但是艺术是什么都可以。”
曾经,葛宇路潜入武汉东湖,打捞遗失在湖底的东湖站牌,还顺着脚手架爬到马路边的摄像头处,长时间与之对视。这些作品的记录画面,都呈现在了小屏幕上,像是在集中展示对生活中理所应当的那些内容的一种反抗。
葛宇路之所以做这些作品,是因为有时候他发觉,自己会被一种书本中的语言绑架,当用一个理论去定义一个对象,比如为了准确地描述桌子,会把桌子切割为桌面、桌腿等等,这让他在概念中感到局限。“因为它已经被切割过了,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世界。完整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当你面对一个真实的桌子,并且不需要去用任何概念去描述它的时候,才有很多可能性,可以睡觉,可以当柴烧,等等。”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他对标准时刻保持怀疑。他觉得,如果认同一个潜在设定的框架,就会逐渐往所谓的“优秀”或者金字塔顶尖去钻。他感到,最有价值的事情可能是去怀疑这套框架。
艺术家
在湖北美院读大学时,1990年出生的葛宇路第一次接触到当代艺术。他搞不懂这些是什么东西,但是觉得太酷太刺激了,“没想到人还能干这些事情”。
在艺术史课程中,他看到艺术家蔡国强1996年在美国核试验基地点燃了从中国城买来的鞭炮,燃烧的烟雾升腾成一坨黑色的蘑菇云。蔡国强一直研究大型火药艺术,视觉效果带着强烈冲击,充满了大胆和对抗的意味,释放血液里的种种冲动。
上一篇: 网络文学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新亮点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