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八旬老人手工制作微型农具 用技艺留住“农耕文化”
西安6月24日电 (记者 梅镱泷)在陕西咸阳两寺渡东村有一位82岁的老人冯强仁,他用制作“微型农具”的特殊方式记录下了农耕文化。“农耕,是祖祖辈辈的记忆,我想把这份记忆保留下来。”24日冯强仁向记者表示。
冯强仁年轻时是一位木匠,通过做木匠活维持了一家人的生计。如今步入晚年的他,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观察。冯强仁发现,机械化的农业正在取代传统农耕方式,曾经生活中的农具也越发的少见,于是他便想到了利用自己木匠技艺,去留住正在消失的传统农耕记忆。
图为冯强仁正在制作“微型农具”。 赵晓燕 摄
把农具用木头制作出来,正好发挥了冯强仁的专长。制作之前,冯强仁会将每件农具画在图纸上,然后进行选材。冯强仁介绍,不同的农具运用的木材是不一样的,主要包括有槐木、松木和花榈木等。最后再按照图纸样式等比例缩小,进行加工。
“你比方做这个铡子或土车,就要先选木料,选好木料后,再进行绘图,按照图纸比例在进行下料制作,经过打磨、加工等技艺后才能完成一件‘微型农具’的创作。”冯强仁说,通常制作一件“微型农具”最短需要一天时间,最长需要五到六天时间。
图为“微型农具”磨子。 赵晓燕 摄
为了更好的展示“微型农具”,冯强仁将家中两间房子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展览室”,里面陈列着60余件各类“微型农具”。记者在现场看到,农用大车、纺线车、风箱、木犁等农具一应俱全。这些“农具”不仅外形逼真,还能进行操作“使用”,可谓是“惟妙惟肖”。
现在制作“微型农具”已经成为冯强仁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对“微型农具”的痴迷,也感染了身边的家人。他的儿子冯亚庆平时除了经营水果生意外,闲时都会在各处“淘宝”,收集各类农耕用具。
冯亚庆表示,为了弘扬农耕文化,平时收藏了许多现实版的农耕用具,同时为了继承父亲这门手艺,也在不断地跟父亲学习制作“微型农具”的技艺。他认为,制作“微型农具”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人,能够了解过去的历史。
图为冯强仁介绍“微型农具”怎么“使用”。 赵晓燕 摄
冯强仁用技艺留住了农耕文化,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农具的“大门”。冯强仁表示,会继续制作更多的农具,深挖农耕文化,把中国传统农耕记忆传承下去。(完)
上一篇: “可咸可甜”的端午节,它的丰富文化内涵你get了吗?
下一篇: 中国节日文化“两创”启示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