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古稀老人左文康——与龙舟相守六十年

2020-07-09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龙舟队伍摩拳擦掌

  忙坏手艺人

  龙舟竞渡在阳江有至少上千年历史。据《阳江县志》记载,龙头是最能体现阳江龙舟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是阳江木雕艺术的代表,由左士良等木雕艺人制作。左士良的传承人就是他的儿子左文康。“当年父亲跟着他舅舅学习龙头雕刻,后来教给了我。”左文康说,“这门手艺再传到我的两个儿子, 已经是第四代了。”

  1962年,左文康跟着父亲学手艺。与木头的缘分,结于16岁,一晃近60年。阳江龙舟竞渡被终止的时候,他做些小买卖为生。1984年,阳江龙舟竞渡在群众的强烈要求和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恢复,阳江人民的激情被点燃,龙舟队伍摩拳擦掌。在政府的支持、群众的自发捐助下,一年新装了4条新龙舟,这可忙坏了左文康。

 

  “时隔20年重新做龙船头,可以参照的龙头极少,而且各个龙舟队的龙头都会有小差别。”左文康说。

  对照破损的龙头,结合船的实际情况,左文康精选樟木,一锤锤,一凿凿,新的龙头、龙颈、龙尾在他手中出现。

  完工后的龙船头得到各方好评。第二年,不但阳江的龙船头在这里制作,相邻的恩平也来做了8套龙船头。左文康的名气越来越响。

  龙舟细节大有不同

  地方特色浓

  “赛龙舟发展到现在则成了民俗活动,舟小人少。”过去,阳江有在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左文康是个龙舟迷,虽不参赛,但总爱跑去看。“比赛的龙舟都看着很熟悉,不是我做的,就是我和儿子一起做的。”左文康说。

  一有机会,左文康就会给儿子讲龙头蕴含的民俗文化。“阳江的龙舟龙头有独特之处。花纹较为繁复,龙头硕大,龙眼传神,犄角高昂,长须飘拂,色彩艳丽,造型栩栩如生。有些龙头远看好像差不多,但仔细看,唇、耳、须等细节上大有不同。阳江龙尾也不一样,有的是凤尾,有的是翡翠尾,也有样式简单的七星尾。龙头和龙尾配合得好,才更有生气有活力……”

  阳江龙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艘龙舟都拥有各自的龙旗和称谓,比如七星旗、华濠、上濑、下濑等等。相传,上濑、下濑两条龙是兄弟,一条龙保护河头,一条龙保护河尾,上濑的龙舟龙头先行,下濑的龙船则是龙尾先行。

  “这个很有特色,看起来像是逆水行舟。有一年,人们想把这个习惯改改,下濑的龙船用龙头在先,但是一掉转,龙头马上掉到水下去了。所以传统保留了下来。”左文康描述起阳江的龙舟趣事,感情溢于言表。

  龙舟雕花手艺精熟

  文化代代传

  “龙头集多种动物于一身,牛的耳朵,人的鼻子,虾的眼睛,羊的齿,大象的獠牙。”左文康介绍。

  一般来说,手工制作一对龙头龙尾,要近一个月。每制作一套龙头, 左文康要先走访村里的老人,了解文化习俗,综合大家的意见,把传统特色融入龙头制作中。

  确定好形象后,他会去村里挑选合适的木料。“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都是用质量上乘的整块老樟木雕琢而成,这种木料相对较轻,防虫蛀。必须选择体积够大而且形状规整的樟木,才能有手艺人讲究的‘一木成形’。”左文康介绍。

  整个制作过程中,雕花纹是最难的。“从龙眼到龙鳞, 每一刀都要精准,力量小了铲不动,力量大了会铲过头。” 左文康说,“尤其是雕刻眼睛,难上加难。”

  龙头的灵魂在眼。“阳江的龙头眼睛总体向上望天,体现一种精气神,能更好地鼓舞士气。”几十年的经验练就了左文康对细节的准确把控,出自他手的龙头,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看,都始终与人对视。

  左文康感慨:“做龙头雕刻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艺术、是文化。”

  本报记者 姜晓丹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