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考古发现: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于距今约4500年前

2020-08-25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新华社西安8月6日电(杨一苗、白妮民)通过研究陕西省北部榆林地区多处考古遗址中的动物骨骼,考古工作者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期间,生活在此区域人们的肉类“食谱”经历了从野生动物为主到以牛、羊等家畜为主的变化,据此可以佐证中国北方地区农牧交错带形成于距今约4500年前。

 

  今天的陕北榆林地区地处中国农牧交错带,西北边是欧亚大草原牧区,东南边是农耕区,属气候环境和生业变化的敏感地带。近十几年,随着这一区域基本建设和考古项目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联合发掘了3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初步建立榆林地区从仰韶晚期到龙山时代后期,距今约5000年至4000年期间较为完整的文化发展序列。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胡松梅介绍,考古工作者在这些遗址中收集了大量人骨、动物骨骼及植物资料,通过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在距今约5000年至4500年仰韶晚期的大古界、杨界沙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以野生动物为主,包括草兔、狍、雉等。而家养动物主要是猪和狗,比例一般少于40%,没有可以确认的绵羊和黄牛。

  胡松梅说,时间再向后推移,在龙山时代早期贾大峁和庙梁2期遗址中,发现了黄牛和绵羊的骨骼,但数量较少,说明这一时期畜牧经济的雏形开始形成,当时的生业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畜牧、狩猎和采集为辅的多种生业模式。

  而到了距今4300年至3800年的龙山晚期和夏代早期,在石峁、木柱柱梁等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骨骼中家畜的数量一般都达到了80%以上,且主要以家养绵羊和山羊、黄牛及家猪为主,其中羊和牛占到总数量的60%以上。

  从动物种类及家养动物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这一区域畜牧经济的成分在龙山时代逐步上升,农业经济相对减弱,在这个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中,中国北方逐渐形成了一直延续至今的农牧交错带。胡松梅说,中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带,位于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和中原地区古代文化之间,对这一区域史前时期文化及经济形态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欧亚与中原地区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