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古老手艺“锔瓷”让残瓷“起死回生”

2020-09-09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中国有句俗语“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说的便是锔瓷,这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现年47岁的郭智军是一名锔瓷匠人,一堆残瓷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为一件件独具韵味的艺术作品。

  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其有粗活和细活之分,以前的“锔瓷匠”都是走街串巷,锔锅、碗、盆等民间生活用品,这便称为粗活。而细活所用工具更加小巧精致,锔钉则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古代多在达官贵人中流行,逐渐形成一门技艺。在北宋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里就有相关场景的描绘。

 古老手艺“锔瓷”让残瓷“起死回生”

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 韦亮 摄

  近日,在山西太原一家简朴的工作室里,铅笔、电钻、锤子等工具整齐摆放在工作台上。在白炽灯光的映照下,身着中山装、戴着老花镜的郭智军正坐在工作台前利用锔瓷技艺修复一只破碎的黑釉碗。

  伴随着敲敲打打的声音,郭智军整个修复动作如行云流水,经过捧瓷、对缝、细绳绑定、绞铜做钉、定点钻孔、锔钉、抛光等十余道工序,破碎的黑釉碗“涅槃重生”,焕发出新生活力。

 古老手艺“锔瓷”让残瓷“起死回生”

现年47岁的郭智军是一名锔瓷匠人,一堆残瓷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为一件件独具韵味的艺术作品。 韦亮 摄

  “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郭智军认为,修复后的器物在锔钉的“装扮”下更具美感。锔瓷不仅是修复破碎的器物,更多的是修补一份情感。

  郭智军原本在茶行业工作,当茶具破碎后,自己无计可施,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我就想着这些茶具如果能修复就好了,便开始寻找这方面的手艺人。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锔瓷匠人王振海,便前往北京拜师学习锔艺。”

  手艺学成,郭智军回到太原便退出茶行,专心钻研此门技艺,遇到难题随时通过网络向老师或同行请教,不断提高自己。渐渐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里被修复,重新派上用场。经朋友们口口相传,找郭智军锔瓷的越来越多。

  郭智军修复过一把紫砂壶,其壶盖与壶身接口处破裂。“我当时是在壶盖和壶身的两处破裂口各嵌半朵梅花,当转动壶盖时,两个半朵梅花会合二为一,寓意和和美美。”

 古老手艺“锔瓷”让残瓷“起死回生”

在白炽灯光的映照下,身着中山装、戴着老花镜的郭智军正坐在工作台前利用锔瓷技艺修复一只破碎的黑釉碗。 韦亮 摄

  7年间,像这样经历蜕变和重生的残碎器物,郭智军共锔过2500余件。他坦言,修复之后的器物不可能和原来一样,但锔过的器物却自有一种独特魅力,不可复制。

  多年来,郭智军锔过很多祖传或名家的作品,最让他印象深刻的非台湾柴烧大师田承泰的作品莫属。三年前,他收到一把破碎的壶,便出自田承泰之手,收藏家希望自己将其修复。“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其壶把、壶盖、壶身碎裂成近20片,修复难度非常大。”

  郭智军历时近一周,将壶完璧归赵。“40余个米粒状的锔钉将破裂处‘缝合’,米粒代表种子,壶口、壶身等处还锔有荷叶、青蛙等,加入这些元素是想要表达一种向往的田园生活。”郭智军介绍。

  谈及锔瓷,郭智军表示,不仅守艺更要传艺。随着时代变迁,从事锔瓷手艺的匠人少之又少。为让更多人参与拯救器物与情感、保护环境与资源的队伍当中,他于2019年5月开始招收学生,希望把这门传统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完)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