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中国线下演出市场脚踏“30%红线”迎来复苏

2020-09-09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中新社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应妮)话剧《情书》8月8日、9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两场,近1000张票几乎一天内售罄;上海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6月开启复演,六场演出仅半天时间即告售罄;陕西人艺的话剧《白鹿原》6月在南京原定2场的演出,应观众强烈要求变成了3场,也是开票即售罄……中国民众对舞台演出的重启和高品质剧目的期待由此可见一斑。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自文化和旅游部6月下旬发布第二版复工指导意见至8月底,全国剧场剧院恢复演出及在安排中的演出场次逾2000场。

  经典作品助力演出复工 抗疫题材将成热门

  因未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南方演出市场恢复速度明显更快。以上海为例,作为全国的演出重镇,目前上海市124家剧场具备复工条件,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人民大舞台等近20家剧场已恢复演出。7月至8月,上海将有189个演出项目,安排演出超过500场。

  无论是杂技剧《战上海》,还是经典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欲望号街车》《推销员之死》《长恨歌》,再到北京复演各剧场首演的剧目,如国家大剧院制作老舍话剧作品《西望长安》,其歌剧院迎来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保利剧院带来中国爱乐乐团的公益演出,歌剧《盼你归来》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重启,北京人艺上演《洋麻将》等,各大剧院都希望用经典作品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同时,首轮复工复演中的“抗疫”主题也得到全方位展现,包括话剧、戏曲、交响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取材于上海援鄂医疗队从出征到凯旋的真实经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抗疫题材话剧《生死24小时》,以“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的事例改编而成;济宁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的儿童剧《等你回家》以孩子为视角,记录了这场疫情带给普通人的改变和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广东艺术家和广东援鄂医疗队员共同创排了《战“疫”2020》,杭州大剧院上演了越剧现代戏《片儿川与热干面》,江苏省演艺集团话剧院的原创大戏《因为有你》正在火热排练中……预计未来还会有一批“催泪”剧目登上舞台,再现2020年全民共同的“战疫”经历。

  30%红线下的挑战和探索:户外演出升温

  作为《情书》的出品方,央华艺术总监、首席制作人王可然在面对记者“会亏本吗”的提问时,并没有否认。他认为,在这种时候,作为北京保利剧院上演的首部话剧,更大意义在于提振人心,不仅是观众的心,更是戏剧人的心气,“我们,戏剧,还在这里”。

  事实上,虽然文旅部下发的复工指导意见将剧场演出上座率划在30%,但是演出不可能只演30%,工作人员和相应支出都不可能降到30%。九维文化董事长张力刚坦言《白鹿原》能成行南京,不仅得力于演出方、运营方、场地方等多方面努力,更重要的是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当地向好的扶持政策。

  30%红线下如何保证“不赔本”?人群聚集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应对?观众是否会因恐惧人群聚集而选择不进剧场?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摆在演出经营者面前的难题。

  “疫情之下,提振演出行业同仁信心,同时缓解公众对于聚集性密闭空间的恐惧,户外舞台或将成为中间的缓冲带。”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曾在疫后复演首台演出的发布会上说。

  户外演出不单纯只是一场演出,院团将“剧场经济”扩展到户外,融合多方资源进行再创造。如上海昆剧团在游轮上演《牡丹亭·游园惊梦》后,将开始进行周末驻场演出,并推出全新的周末演出品牌,从而打造上海浦江游览文化新IP,成为文旅结合的新典范。

  上海沪剧院把《芦荡火种》演出搬到沙家浜,经典唱段“智斗”在春来茶馆响起,吸引不少游客。

  诚然,作为临时自救举措,无论线上还是户外演出,都是值得提倡的探索。但正如著名导演赖声川所说——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

  值得庆幸的是,剧场,正在慢慢苏醒……(完)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