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央行“松绑”信用卡再战花呗?

2021-01-13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原标题:央行“松绑”信用卡再战花呗?

  本报记者 潘福达

  近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自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发卡机构与持卡人自主协商确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对于信用卡持卡人而言,信用卡透支利率大概率会出现下行趋势,但已经习惯了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贷的年轻群体,会不会因此重拾刷银行信用卡的习惯?

  信用卡“松绑”政策再延续

  央行最新发布的《通知》称,发卡机构应通过本机构官方网站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并及时更新,应在信用卡协议中以显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计结息方式,确保持卡人充分知悉并确认接受。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时应以明显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仅展示日利率、日还款额等。

  据了解,信用卡免息还款期最长为60天,多数银行信用卡免息期在50天左右。在免息期内持卡人无需就待还金额支付利息,当持卡人无法全额还款出现逾期后,才会产生利息,即从消费当天开始按日计息按月复利。

  在2016年之前,信用卡利率一直采用每日0.05%(日利率万分之五)的利率标准。但长期固定单一的利率束缚了发卡机构信用卡资产业务的精细化发展,也不利于满足持卡人的多样化需求。

  基于此,2016年4月15日,央行发布《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取消此前统一规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标准,实行透支利率上限、下限区间管理,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下浮30%,也就是万分之三点五,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信用卡业务实现了“松绑”。本次出台的《通知》,则是前期信用卡“松绑”政策的进一步延续。

  利率市场化改革再迈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10月16日,央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也提出,“商业银行可与客户自主协商确定存贷款利率”。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

  在信用卡资深专家董峥看来,此举可视为在2020年底针对网络小贷市场清理整顿之后,监管部门再次为信用卡业务强力“解绑”,彻底放开了信用卡在透支利率上的“束缚”。

  目前,蚂蚁集团的花呗、借呗,京东数科的白条、金条,去哪儿网的拿去花、借去花,苏宁金融的任性付、任性贷,美团的月付、生活费借钱组合等,利率水平也多在日化0.05%至0.035%。董峥认为,在信用卡产品实行灵活定价后,有助于银行在信用消费领域与其他互联网产品展开正面交锋。与此同时,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的市场化定价机制等,参与差异化市场竞争。

  信用卡竞争力或将重振

  新政实施后,信用卡透支利率将呈现何种走势?发卡银行会不会为抢夺客户打“利率战”?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央行“松绑”后,银行信用卡的透支利率大概率会出现下行的趋势。“不过,银行信用卡也不会出现恶性价格竞争,‘松绑’并不代表没有监管约束。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足够大,银行信用卡未来‘薄利多销’,反而可能会让这项业务收入进一步增加。”他说。

  董峥分析,由于银行资金都是有成本使用,发卡银行即便按照市场化透支利率来定价,也要顾及资金成本,制订合理的透支利率标准,相信最终会逐渐形成行业公认的定价范围标准。因此放开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也不会出现透支利率出现“断崖式”超低定价标准。

  自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率先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我国信用卡行业已经走入第36年,取得了长足发展。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7.66亿张,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5张。但随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以及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持续入场,银行信用卡的竞争力有所下降。

  信用卡业务能否借助新规重整旗鼓、重新夺回已失去的市场位置和空间?董峥认为,这更多取决于发卡银行是否能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策略上实现与时俱进的调整,持续提升自身业务实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不过,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使用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主要因为电商平台与花呗、白条们的深度捆绑,借还便利度都远超信用卡。加上移动支付对线下场景的全面渗透,也让更多人慢慢改变了刷银行卡的习惯。“透支利率松绑,可能还不足以唤回已经远离信用卡的消费群体。”一位银行业研究人士表示。


(责编:李宜霖(实习生)、李栋)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