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云生活”带火了电子产品(网上中国)

2020-04-15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云生活”带火了电子产品(网上中国)

 

  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暖泉村学生张欣欣家庭生活困难,以前需要借用别人的手机参加学校开设的“空中课堂”。图为沂南县大爱沂蒙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右)给张欣欣送去平板电脑并教她使用。
  杜昱葆摄(人民视觉)

 

“云生活”带火了电子产品(网上中国)

 

  学生正在翻阅电子阅读器推荐的个性化书籍。
  施亚磊摄(人民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各地今年一季度消费带来较大冲击。数据显示,1至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不过,在“宅”生活和“云”生活中,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销量逆势增长,成为消费短期遇冷之时的一抹亮色,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绿色消费产品,正在助力提振消费和消费升级。

    

  电子产品逆势热销

  “Kindle阅读器、蓝牙音箱……”盘点防疫宅家期间入手的“宝贝”,在北京工作的工程师李喆发现,除了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自己在电子产品上的支出最多。

  “阅读、游戏、音乐都是长时间居家防疫的学习娱乐活动,而这些电子产品让漫长和无聊的‘宅’生活增添了趣味。”李喆说。

  在消费因疫情而遇冷之时,“云生活”带动部分消费电子产品销量大增,新兴产品供给持续增加,让不少新业态得以逆势发展。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2月份,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产品需求增长较快,产量同比大幅增长,增速分别为101.0%、119.7%、45.1%。新兴动能成长势头没有改变。

  在几大电商平台上,电子产品的销量也有增无减。2月,苏宁易购、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打印机、智能摄像头都成为热销品,一些产品甚至脱销。或许正是看到了疫情催生的消费新需求,不少消费电子企业选择在近期发布自己的新产品。其中,苹果公司近日推出新款的平板电脑iPad Pro和电脑Macbook Air,受到广泛关注。

  智能手机触底反弹

  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消费市场正在随暖春复苏。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也积极展开“自救”。

  在智能手机领域,消费的反弹和复苏态势较为明显。此前,受疫情影响,不少手机厂商关闭工厂,正常的手机生产无法保证。在全社会复工复产的背景下,手机行业正加大生产力度,产量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近日,华为等多家手机厂商均表示,正全力恢复供应链以保证市场供应。

  有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从3月初的销售表现来看,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已接近甚至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业内人士预计,国内5G智能手机市场有望在今年二季度恢复增长势头,

  在加足马力确保生产的同时,各大厂商的新机发布也陆续进行,从2月下旬开始,5G手机新机上市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共有16款新机型上市,其中5G手机有11款。近日,华为公司举行线上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P40系列3款手机——P40、P40 Pro和P40 Pro+。值得一提的是,该机型搭载了华为自主研发的HMS Apps终端云服务生态系统。

  专家表示,在“新基建”涵盖的领域中,5G被认为是重中之重,而5G延伸出的产业链也将被迅速带动。得益于“新基建”加速,5G基础设施的建设和5G通信环境的完善,将进一步刺激行业复苏,推动5G手机“换机潮”的到来。

  打造消费新业态

  为了更好地释放新型消费潜力,连日来,中央和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促消费相关举措,推动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消费。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出要鼓励绿色智能消费,加快完善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回收网络,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

  与此同时,多地政府加快推出优惠举措,通过发放消费补贴、电子产品以旧换新等举措,鼓励绿色智能消费,促进产品更新升级。许多电商平台也相继推出家电、电子产品等促销活动。

  专家表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以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展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观念更新步伐加快,电子消费品等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智能化升级将进入快节奏阶段。而如何将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能力培育壮大起来,如何让短期爆发的产品实现长期发展,是政府和企业面临的新考验,对于激发形成新动能、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意义重大。

(责编:栗翘楚、孙阳)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