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追寻先烈足迹 巾帼战士 八女流芳

2020-10-30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鲍宇雁】秋风又起,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在漫漫草木枯黄中静淌,“乌斯浑”是满语,有凶狠的河流之意,在滚滚河流的远处,有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碑上刻着“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八个大字。八十多年前,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她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进行着殊死抗战。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里,八女投江的巨幅国画记录下了这一幕,这是一个时代的奋争,一段英雄往事的定格……

 追寻先烈足迹 巾帼战士 八女流芳

巾帼战士 投笔从戎

 追寻先烈足迹 巾帼战士 八女流芳

  冷云,1915年生,乳名香芝,1931年考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她立志为国为民而改名郑志民。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短短数月占领整个东北。看到满目疮痍的家园,冷云意识到民族的危难,喜读诗书的她毅然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4年,她加入了共产党,秘密参加抗联时,为避免牵连家人及掩护故乡党组织,化名冷云,取自《题润州甘露寺》:“冷云归水石,平生意一开”,表示她加入抗联队伍就像高空中的冷云回到了家,抗日救国的平生志愿终于实现。

  1937年是冷云人生中重要的一年,他和战友周惟仁结为夫妻。一天,冷云兴奋地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然而未等孩子出生,丈夫就要去参加战斗了,冷云挺着肚子送别周惟仁,几个月后,他们的女儿出生了。然而,就在1938年夏,战友们送来了周惟仁的遗物,一只口琴,一片白桦树皮,树皮上刻着一片模糊的字,那是写给冷云的信:亲爱的妻子,几天来我一直在敌人的包围圈中,每天都在战斗,已经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只可惜来不及看上我们孩子一眼了,她一定像你一样漂亮吧,你让我给他起个名字,我想好了就叫光复吧,他一定会看到祖国光复的那一天,永别了我的爱人,永别了我亲爱的孩子。强忍巨大悲恸的冷云,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1938年,日军对我国全面发动侵略战争不久,日伪军集结大批兵力,在黑龙江三江地区对抗联第二路军实施包围,企图一举歼灭。抗联第二路军决定在敌人展开大规模进攻之前西征,冲出敌人重围。部队即将西征,为参加斗争,冷云把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孩子送给了一位朝鲜族老大娘。

  1938年5月,为了粉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抗日联军“聚而歼之”的阴谋,抗联第二路军的第四、第五军开始了漫长的西征路。两军的女战士组成妇女团,与其他男战士一起,跋山涉水,并肩战斗,一路惨烈鏖战。到这一年9月底,妇女团血洒征程,只剩下了指导员冷云等八名女战士。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正是东北抗战环境的真实写照。10月上旬的一天,妇女团随队到达了乌斯浑河河畔。时值秋雨绵绵,河水暴涨,水流汹涌,疲惫不堪的抗联战士决定在这里休整一夜。

  深秋的乌斯浑河畔,天已大寒,为了取暖,战士们沿着河岸点燃了十几堆篝火。篝火带来了温暖,也带来了致命的危险。第二天拂晓,骤然的枪声宛如惊雷,惊醒了正准备渡河的抗联战士,日伪军向抗联战士扑去,一时枪声大作,炮弹、子弹向着战士们倾泻着。

  已行至河边的八名女战士隐蔽在在茂密的柳树条丛中,眼见大部队被敌军死死拖住,难以突出重围,为掩护大部队,她们决定放弃渡河。冷云果断把女战士分成3组,分别从隐蔽处开枪,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侧后方忽然响起的枪声,让日伪军以为自己掉入了抗联的包围圈,日伪军的主要火力马上转移了方向,步步逼近女战士藏身的河边,部队主力得已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她们却被敌人围困于河边。

  已突围的大部队发现八名女战友还据守在河边,处境异常险恶,立即返回接应,八名女战士目睹这一切,向青山密林齐声呼喊:“同志们,冲出去!保住手中枪,抗日到底!”然而,在敌人的强大火力之下,负伤的战士越来越多,继续纠缠下去反而会让大部队失去最后的撤退机会,他们只好忍痛向密林深处撤退。

  凶残的敌人在前,乌斯浑河咆哮在后,此时,八名女战士背水作战直至弹尽。面对敌人的逼降,女战士们目光对视,大义凌然,冷云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咱们是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对!咱们宁可站着死,也决不跪着生!”

 追寻先烈足迹 巾帼战士 八女流芳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