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曙光在前——培育“战疫之苗”呼唤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2021-01-05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曙光在前——培育“战疫之苗”呼唤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题:曙光在前——培育“战疫之苗”呼唤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新华社记者郭爽 张莹

  全球累计新冠病例数已突破6000万,仍以每日新增数十万病例的速度在增长。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处于紧要关头。  

  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大疫,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认为是战胜疫情的“终极武器”。各国对新冠疫苗研发的重视程度、资源投入、审批速度以及就此展开的国际合作,也达到人类抗击传染病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截至11月12日,各国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在研候选新冠疫苗超过200种,其中48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多款候选疫苗已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试验结果。

  暗夜终有破晓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各国携手,就一定能够尽早培育出“战疫之苗”,夺取抗疫斗争的最终胜利。

  多方合力,“加速”史无前例

  从国际组织、地区性组织到各国政府,从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到企业……全世界都在行动。多方合力助推下,新冠疫苗研发推进速度创人类抗击传染病历史的新纪录。截至11月12日,全球已有至少11种候选疫苗进入Ⅲ期临床试验,多款候选疫苗已提前量产。

  在国际层面,世卫组织4月牵头启动“获得抗击新冠肺炎工具加速器”倡议,旨在汇聚力量,以更快速度和更大规模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截至11月,致力于传染病防控的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已在全球范围内资助了9种候选新冠疫苗的研发,涵盖多种技术路线,这9种候选疫苗已全部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国家层面,各国政府纷纷为新冠疫苗开发、试验和生产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快速通道”。

  在学界,各国科学家相向而行,不断加深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为疫苗研发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科研人员在病毒基因组测序以及刺突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复合物结构解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西湖大学团队解析出新冠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过程中ACE2受体的全长结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等机构科研人员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首次绘制出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在原子尺度上的三维构造……

  在产业界,各国企业积极合作,成为推动疫苗研发的重要力量:中国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与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展开合作;上海复星医药集团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将共同推进新冠疫苗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及后续商业化;法国赛诺菲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研发的一款新冠疫苗已启动Ⅰ/Ⅱ期临床试验;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与美国辉瑞公司合作研发的候选疫苗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数月,多国政府、业界以及慈善组织为这类科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球合作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球知名慈善基金会英国惠康基金会总监杰里米·法勒在一份声明中说。

  全球携手“助推”中,来自中国的“推力”不可或缺。

  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新冠病毒鉴定和测序,第一时间对外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中国迈出了这场全球合作抗疫的第一步,也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真切体会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重要性。西班牙药品和医疗产品管理局人用药物部门主任塞萨尔·埃尔南德斯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让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不需要再重复中国科研工作者已经走过的路”。

  3月,中国一款候选疫苗率先启动Ⅰ期临床试验;5月,中国科研人员率先在权威医学杂志上公布候选新冠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数据;截至9月底,中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4款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面对新冠疫情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中国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坚定与世界携手抗疫,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有益经验。

  多路并行,进展令人鼓舞

  在全球研发大潮中,候选新冠疫苗几乎涵盖了医学界迄今研究过的所有类型,“多路并行”的技术思路让疫苗早日问世增加胜算。截至目前,不同“跑道”的多名“选手”已传出令人鼓舞的消息:

  ——5月和7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分别刊载论文,报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等人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结果。超过500名志愿者参与的Ⅱ期试验数据显示,这种疫苗在安全性和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两个方面都表现“很好”。

  ——6月,生物领域权威期刊《细胞》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中国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灭活疫苗研发成果。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