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租售同权何时实现?陆铭:必然是个渐进的过程

2021-01-14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租售同权何时实现?
  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必然是个渐进的过程;租购并举或将按下加速键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聚焦多个民生看点,其中针对房地产领域,再度提及“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并明确提出了住房租售同权。而广州自2017年7月,便率先提出租售同权。如今随着租售同权再度被提及和补充,租购并举或将按下加速键。

  但由于我国现有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挂钩,且不同城市的社会福利及保障差异较大,租售同权的实施无疑也将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其中最直接的就包括教育资源如何共享、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等问题。近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对话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陆铭,陆铭从“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教育”角度给出观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陆铭称,租售同权等政策会进一步削弱学区房的投资价值,未来学区房的价值下降,租金上涨,这无疑将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因此,陆铭提出,未来要解决问题,根本性还是要增加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

  陆铭坦言,租售同权在实施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障碍,但他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是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在不同轨道上的不同改革必须同时推进”。

  而在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教育方面,陆铭提出,要在增加教育资源总量的基础上,可适当加强学校之间的充分竞争。与此同时,为贫困家庭的好学生提供奖学金,将一部分市场化的优质教育资源学费收入通过政府调节,转移投入到相对一般的公立学校建设中,也可达到教育资源适度的均等化。

  租售同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广州日报:广州提出租售同权已经3年,您如何评价目前租售同权实施的效果?

  陆铭:关于租售同权实施的效果是否理想,这件事情非常难回答。中国的很多改革背后积累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说在租售同权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买房子和租房子,在孩子入学方面的权利是不对等的,那么最终目标应该过渡到对等。但改革必须是要分阶段渐进去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在提出租售同权这个目标之后,中国还需要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逐渐去消化租售不同权的问题。

  广州日报:目前的租售同权政策中,有条件要求不仅需要户籍或者人才绿卡,同时也需要达到积分入学的条件,您如何看待这样的“门槛”?

  陆铭:目前租售同权的改革是跟户籍制度改革纠结在一起的,这个做法实际上相当于是保持着户籍和积分入学条件仍然不变的大背景下,在一部分人群中先去实现租售同权。但从长期的角度来讲,最终还是要逐渐过渡到“只要在一个地方稳定就业、居住的人,都能平等享受公共服务”,也就是租售彻底同权的状态。但这一定是个渐进的过程。

  广州日报:您提过,此前按户籍分配公共资源,导致人口流动的空间布局与经济规律相背离,造成公共资源“空间错配”等问题。租售同权从根本上来说,是否也是在弥补户籍制度所造成的问题?您如何看待租售同权的意义?

  陆铭:租售同权主要是为了实现租房子和买房子的权利平等,比如,如果一定要是买房子才能上学的话,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比如说一个家庭,有可能父母会跨城市变换自己的工作单位,如果要是必须买房子才能上学,那么就会带来人口流动的障碍非常大,也会强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给高收入家庭的结果。所以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租房者和买房者在教育获取方面是平权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应同步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广州日报:对于租售同权,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在于,在不增加学位资源的情况下,更多人来争夺入学名额,是否会造成优质教育更加紧张?租售同权是否会削弱学区房的投资价值,当学区房购买者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是否政策实施上阻力也会增加?

  陆铭:在学位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果要实现租售同权,对之前买房子的人来说肯定会构成利益损失,因为相当于学区房的价值下降了,相应地,学区房的租金会上涨,这肯定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所以我认为,未来要解决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中国应该认清一个形势,就是在部分大城市,教育资源的总量,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是紧缺的,因此必须要通过大量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来化解当前矛盾。中国目前的改革,是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在不同轨道上的不同改革必须同时推进,即一方面要去推进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一方面也逐渐实施租售同权,不能因为存在阻力就不去推进。

  广州日报:那租售同权将如何改变未来学区房市场结构?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