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远足的大象们还好吗——云南野生亚洲象保护状况调查

2021-07-27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远足的大象们还好吗
   ——云南野生亚洲象保护状况调查 曹 松

  2021年,大象“火”了。

  一群被称作“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正在中国云南进行着一场数百公里的长途“旅行”。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跟随庇护下,这群大象一路畅通,相关现象引发国内外网友广泛关注——追象热的同时,也让大家将目光聚焦到国内野生象保护话题上。

  中国境内目前约有300头野生亚洲象,主要生活在云南,它们生活的栖息地还好吗?如何更好地保护亚洲象?人与大象怎样和谐共处?  

  今年4月份以来,一群在云南迁徙的野生亚洲象引发公众关注。它们从栖息地西双版纳一路向北,一度到达昆明市。在当地政府和民众的跟随庇护下,这群大象旅途“愉快”,它们到处闲逛、猛吃、睡觉的照片和视频经过互联网传播分享后,不仅在国内引发全民观象,也吸引了海外网友广泛关注。

  萌照和流量背后,关于这群远行大象之外的讨论同样热烈。中国境内约有300头野生亚洲象,主要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区域。它们生活的栖息地还好吗?为何“离家出走”?如何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经济日报记者就此开展了深入采访。

  这次迁移距离远了些

  根据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简称“指挥部”)监测,截至7月6日17时,象群在云南玉溪市新平县桂山街道附近林地活动,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记者梳理发现,这一象群原本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实际上早在去年3月就已向外移动。它们首先到达普洱市,直到今年4月16日离开普洱进入玉溪市元江县觅食,随后一路向北移动,被媒体广泛关注。

  这群亚洲象为何北上?大家给出了“迷路说”“地磁暴说”“本能迁移说”“寻找栖息地”等众多猜测。

  “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均有长距离迁移的特性,这有助于寻找新的觅食地、河流栖息地,也有助于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认为,“野象移动实际上并不稀奇。比如,印度的亚洲象会迁移到尼泊尔、孟加拉国和不丹等邻国。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和老挝北部三省也存在野生亚洲象跨境活动。”

  陈飞介绍,研究发现,本次北迁的亚洲象种群一直具有迁移扩散的习性,1995年起,5头亚洲象就向北扩散至普洱市思茅区一带;2005年,又有13头亚洲象向西扩散至澜沧县;去年以来,一个亚洲象家族自勐养南下进入勐仑,目前停留在版纳植物园附近。

  云南林草局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国家持续加大对于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中国野生亚洲象种群发展明显——30年间,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分布范围也从云南2个州市、3个县区,扩大至3个州市、12个县市区。

  “亚洲象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但本次北迁象群迁移距离远了些,我们应该结合物种本身更加理性地看待。”陈飞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15头亚洲象能够一路畅通无阻探索新栖息地,与当地政府一路为沿途居民和亚洲象“保驾护航”密不可分。此举为减少人象冲突提供了保障,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我们采取地面人员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方式,分析象群活动轨迹,提前研判象群动向,对亚洲象可能经过的区域提前交通管制,有效避免了人象冲突。”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处处长向如武告诉记者。

  6月以来,云南进入雨季,工作人员还尝试利用降雨降温的有利条件,通过科学适量的投食引诱、疏堵相结合的方法,帮助迁徙亚洲象返回西双版纳。“这是预设中的最好情况。”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表示,“指挥部会一路跟随,提供技术支持及安全宣传。但最终象往何处,还要看它们的选择。”

  栖息地到底该怎么认定

  当15头亚洲象向云南北部迁移时,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南方的大象栖息地遭受了破坏。

  对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郭贤明表示,以这群大象的北移个案来简单总结原因,显然不够严谨。“首先需要弄明白的是,保护区与大象的关系。”郭贤明说。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于1958年,1980年重新调整并扩大了范围,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为24.25万公顷,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近年来,当地管理部门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管理,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7.02%。

  “保护区的定义是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系统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亚洲象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专属。”郭贤明说。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