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智能防控远程诊疗: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

2020-03-24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抗击新冠肺炎)智能防控远程诊疗:中国系统助力全球战“疫”

  北京3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清华团队针对居民个人研发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两周前的统计已有20个国家1000多万民众下载使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已分享给韩国、美国和意大利”……

  受国务院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派遣,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教授率清华大学和中国医师协会组成的国家远程医疗队赴鄂工作组驰援武汉已近一个月。15日下午,他通过网络视频连线远程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介绍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服务疫情防控的研发进展,以及相关系统产品在国内国际应用情况。

  人工智能:紧急攻关研发一批疫情智能防控系统  

  董家鸿说,因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清华大学第一时间紧急组建医工结合的科技攻关突击队,由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医学专家和清华大学多院系人工智能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家组成8个攻关组,分别针对疫情防控多个重要环节,从鼠年大年初一就开始加急研发攻关,已创新研发并部署应用一批人工智能技术产品。

  针对居民个人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测评估系统,民众通过智能手机回答设计问卷,系统程序就能智能化分析测评人感染风险,并提供是否就医建议,这对缓解疫情蔓延时社会恐慌,引导居民理性就医起到很重要作用。

  社区智能疫情防控系统通过社区人群自测评估后自动上报到网格员和社区中心终端,利用这样的智能化手段,实现社区全人群疫情动态监测,从而克服传统人工手段效率低、容易疏漏的缺点,大大提高社区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

  智能门诊预检分诊系统是针对疫情暴发时大量人群涌入医院,为避免人群的聚集和交叉感染而研发,该系统能快速精准将就医人群按感染风险高低进行分类分诊,既有效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也降低医院发热门诊负荷,节约医疗防护物资。

  疫情暴发时大量新冠肺炎病人的诊断和疑似病例排查工作量巨大,只要导入病人症状、流行病学史、CT影像等资料,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诊断系统10秒内就可以做出诊断,已开展3万多例的诊断结果准确率达98%,极大提高医院对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率,为快速及时救治奠定基础。同时,该系统还能帮助基层社区医院和医生提高诊断能力。

  隔离病房移动生理指标监测系统,可监测患者体温、心电、心率、呼吸及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减少医护人员和病人接触、暴露,降低院内感染风险,能持续提供病人动态生理监测,为病情准确判断和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医疗队抵达武汉后,迅速在雷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中南医院和天佑医院部署应用了系列创新研发的智能新冠肺炎诊治医疗技术产品。通过调研获悉社区需求,专门研发出针对隔离区康复人群的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对整个康复隔离人群进行高效、精准的监测服务。到目前为止,已为95个隔离区的1.1万多名康复患者提供全人群的精准服务。

  此外,隔离病房机器人、核酸检测用取咽拭子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设备研发,现已部署到一线医院正在进行临床测试。

  远程诊疗:突破多项硬核技术实现“身临其境”

  董家鸿指出,传统远程诊疗手段面临的最大难点和痛点,主要包括病例巨量信息传输难、现场端与远程端延时、医疗一线画面清晰度还原差等问题。

  “我们研发的远程协同诊疗系统平台就克服了这几个问题,一是能实现高通量数据的顺畅传输;二是现场端与远程端无延时;三是一线现场医生和远程端专家可以实时共享病人救治视频画面及全部病情资料”,从而达到远程端参与诊疗的专家如同“身临其境”的效果。

  远程诊疗的“身临其境”来之不易,研发团队在这方面至少自主创新突破了三项关键技术:一是数据压缩技术,从前方一线传到后方远端的数据量非常大,通过数据压缩技术可确保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快速顺畅传输;二是影像增强技术,确保远程端图像清晰还原和一线现场图像清晰展示;三是视频图像冻结技术,使远程诊疗时远程端专家根据需要可随时冻结实时视频画面,并进行相关标注,同步与一线医生充分互动,引导和指导手术操作。

  同时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的董家鸿院士表示,这次疫情,虽然一线集中有各地驰援的大量医疗专家,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非常复杂,除呼吸、感染、重症这些专科外,还需要心、肾、脑等专科专家,所以专家资源相对还大量缺乏。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