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甘肃陇南种橘人“居家”野狐沟三十载:橘子红了,山头绿了

2020-04-04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兰州3月24日电 (记者 魏建军 李亚龙)“有生之年,希望看到山青水绿的‘野狐沟’。”55岁的甘肃陇南种橘人田济明坐在山坡上望着河谷感慨,三十年,橘子红了,山头也绿了!

  三月下旬,陇南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野狐沟”生机勃勃,蜿蜒崎岖的山路旁,柑橘树长得正旺,有些挂满果子的枝头因承重不起而垂下了,田济明每天都要“巡山”好几趟,来看看山坡上的这些“孩子”。

 甘肃陇南种橘人“居家”野狐沟三十载:橘子红了,山头绿了

图为田济明讲述自己的“种橘史”。 魏建军 摄

  上世纪90年代,因生活所迫,田济明放弃当地村民普遍种植的作物,尝试经济林。起初,他在山下的一亩试验田种了80多棵桃树,蜜桃成熟时每斤能卖1.2元,“当时玉米、土豆只卖一毛钱甚至几分钱。”田济明说。

  田济明尝到了甜头,决定扩大规模种植。1991年,他开始在这片曾经野狐狸经常出没的荒山上修路造田,并栽植了从外地引进的十多个品种桃树。他说,以前,山上只有羊群踏过的小道,树苗、肥料以及灌溉用水等都需要人工背上山。

  一年后,田济明用铁锹等农具,人工修了一条勉强可以过三轮车的小路。对他而言,这具有“历史意义”,最起码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路了,不再担惊受怕。

  1993年,桃树大量挂果,单斤3.5元的价格让他一天卖桃的收入达千元以上,而那时,当地普通干部的月工资也仅有300多元。一时间,他成了文县藏在山里的“富豪”,“算是当地第一批‘吃桃人’吧。”他说。

  2000年后,田济明又“盯”上了橘子,大规模试种不同品种的橘子树。“整体面积虽不大,但能给老百姓起一个示范带动作用。”他告诉记者,有新品种他都会尝试,如果适合当地种植,便会给乡亲们介绍。

 甘肃陇南种橘人“居家”野狐沟三十载:橘子红了,山头绿了

图为田济明种的绿化林。 魏建军 摄

  为了将橘子树种好,田济明索性将家搬到山上。他说,起初连电都没有,冬天也没有炉子,只能用些废弃柴火取暖。孩子上学,也需要绕着山路上下跑。相比山下,虽然没那么方便,但能多干点,也可以照看橘园。

  受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离田济明的橘园千米之外的山泉水被“震掉了”,灌溉用水成了问题。田济明决定在山顶和半山腰分别修建水池,将山底白水江的水引上去。于是,他和工人们背着百斤的砂子上山修水池。

  2013年,有了卖橘子的积蓄,田济明决定拓宽山路。此时,他已有能力雇佣挖掘机了,而不再是全人工。上山的路,渐渐宽了。2016年,当地政府出资,对该路进行了水泥硬化。自此,田济明家的橘子,出山更容易了,不少客商找上门地头交易。

  当地村民看到效益后,开始效仿“老田模式”。如今,田济明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也有了一定积蓄。在栽植经济林的同时,他还种一些生态林。“用卖橘子的钱,来搞绿化。”田济明粗略算了一下,这三十年,将近有6万多棵树木,生长在了野狐沟。

  田济明坦言,过去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现在这个问题早已不存在,孩子们也各自有他们的生活,他不希望给孩子们留多大的财富,只想造一片青山给后人,就足够了。“经济上我不富有,但从绿色来讲,我很富有。”下一步,继续引进新品种,带动更多人增收,每年绿化荒山荒坡。

  三十年定居深山的坚守,田济明从小伙变成了人称的“橘老汉”,日子不仅好了,还留下了一片青山。

  站在半山腰,记者看到,山路何止“十八弯”!有些陡坡,车行上来时,都显得“吃力”。难以想象,曾经只有羊群踏过的小道,田济明是如何上山修路种树的?(完)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