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福建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2020-06-05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福州5月30日电 (记者 徐德金 吕巧琴)福建宁德市,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岛、穷”地区。上个世纪80年代,宁德仅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村贫困户就达77.5万人,占当时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闽东人民以“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

 福建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图为宁德福安市东山村畲族文化长廊。 王东明 摄

  “造福工程”开启新生活

  临近晌午,江五全驾驶着他的渔船回到渔港码头,作为曾经的“连家船”渔民,从江上搬迁上岸居住已经20余年了,他仍不改到江海捕鱼的习惯。

  江五全是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的村民。下岐村位于白马江南岸,过去,这里的船民常年生活在海上,生存条件艰苦。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当地政府组织常年漂泊水上的500多户、2300多名“连家船”渔民搬迁上岸,这一“造福工程”使曾经是“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舱”的连家船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

  “搬迁上岸20多年,整个村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介绍,原来,渔民在船上只是单一的捕捞,搬上岸之后,从事商贸、服务、建筑、养殖等多元化行业。“村民的收入也有明显的增加,从原来的不足1000元(人民币),到现在的22814元。”

 福建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图为宁德蕉城区八斗畲村四周青山环抱、绿树成荫。 王东明 摄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东山村也是“造福工程”的受益者,该村曾被列为宁德市市级地质灾害隐患村。1994年,东山村全村从荒山野岭搬迁到平原地带,开始了新的生产生活。

  东山村党支部书记缪廷藩告诉记者,去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1485元,村财收入超过10万元。

  革命老区产业兴村

  东山村畲汉杂居,畲汉团结,这与记者采访的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八斗村十分类似。

 福建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图为宁德坑头村峰峦叠嶂,苍天古树郁郁葱葱。 王东明 摄

  八斗村至今仍居山上,似挂半山腰,有公路盘山而上,全村185户、754人,一半以上为畲族。八斗村不仅是畲族村,还是革命老区村,现如今,八斗村靠山吃山,种植果、林、竹、茶,有脐橙1200多亩、茶园1000多亩、毛竹3000多亩,全村年产值1000多万元。

  像宁德寿宁县的下党村、福鼎市的赤溪村一样,从“输血”扶贫,到“造血”脱贫,八斗村走过一条闽东“摆脱贫困”的典型道路。八斗村党支部书记吴李清表示,将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里的果、茶销售,让村民增加收入。

 福建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图为黄振芳父子查看林场。 王东明 摄

  距离八斗村13公里远的坑头村,上个世纪30年代曾是闽东重要革命根据地,位于另一座山坳。驱车跃上葱茏,放眼望去,但见茶园滴翠,绿水如带,有如世外桃源。

  自1999年实现“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视),坑头村20年致力发展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现已拥有1400亩茶园、9家茶叶加工厂和众多的销售队伍,去年茶叶年产值达1800多万元。

 福建宁德30多年的发展变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图为霞浦县海岛乡西洋岛“赶海驿站”民宿颇具特色。 王东明 摄

  村民谢郑生感慨,没种茶前,靠着砍木头和养殖家禽,生活收入十分有限,过年了,身上连200元都拿不出,如今生活变化太大了。

  激活“绿色经济”

  从蕉城区到周宁县,沿途群山连绵、桐花争艳。记者慕名来到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采访现年92岁高龄的黄振芳老人。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