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浙江衢州老手艺人半个世纪的坚守:弹棉花里的匠心梦

2020-06-09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衢州5月30日电(记者 奚金燕 姚婧雯 通讯员 谢水根)“嘭嘭嘭、嘭嘭嘭……”近日,在浙江省江山市市心街南端,一间店里传出久违的节奏声。店内,一位老人身系大长弓、左手紧握长柄、右手握着一只木锤频击在牛筋绳上弹棉花。这是弹棉花师傅汪有亮50多年坚守的日常。

 

  “弹棉花”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元代就已有记载。弹一床棉被,需敲弹7000多下,利用弹弦的震动使棉花纤维打开,再将整床棉花作为整体进行敲弹。而后,用3000多根纱线固定棉花背面,最终经过打磨和缝制,历经3个小时才能完成。在机械普及的今天,这门手艺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而汪有亮却依然秉持匠心,坚守着这门传统技艺。

  少年学艺求生计

  “至今年,屈指算来我已弹了50个年头的棉花了!”汪有亮师傅今年64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人,出生于弹棉花世家。爷爷年轻时学弹棉花,之后传给了他大伯,大伯带了个徒弟。为挣一口饭吃,15岁的汪有亮跟着大伯的徒弟学弹棉花。

  “当学徒规矩多,让我懂得了不少为人之道。”汪有亮说,做学徒时,师傅带着他上门弹棉絮,用的长弓、木锤、磨盘等工具虽然不重,但要他挑着。在东家家里吃饭,东家让师傅喝酒,徒弟是不允许喝的。在弹棉花技术上,师傅要求苛刻,没弹到位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汪师傅说,如果粗心大意或以次充好,自己的“饭碗”就要砸了。

  凭技艺赢得生意

  “只有技术好、心诚,才会有立足之地。”汪有亮告诉记者,三年学徒结束后,师傅按行规,把大伯送给师傅的一套长弓、木锤、磨盘、棉花筛4件弹棉花工具送给了他,开始独当一面。经熟人介绍,他来到江山县城关供销社和县前居委会加工棉絮。因技术上精益求精,弹起出的棉絮在消费者中获得了良好口碑,技术和为人也得到供销社领导认可,因此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之后,汪有亮在江山市本乡及四都镇一带上门为人弹棉絮。“那年代手艺人外出挣钱要交钱到生产队买工分,每月交25天,每天交1元,上门弹吃住在东家,弹一条10斤的棉絮可赚3元钱,除了交队,自己每天还剩下2元,挺合算的。”说起往事,汪有亮颇有自豪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后,他到浙江省常山县城开起了弹棉花店,凭着娴熟的技术和诚实守信的人格,十多年来结识了一批互信的老顾客,生意还算做得不错。

  老手艺再显本色

  随着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新兴行业所取代,弹棉花匠也渐渐地生意惨淡。十多年前各地掀起了养猪热,闲不住的汪有亮也养起了猪。尽管养猪忙,可他始终放不下弹棉花活,“忙中偷闲”给老顾客弹棉絮。由于管理不善和环保设施不到位,猪场被拆除。2011年上半年,汪有亮开始重操旧业。

  “近些年,人们消费渐趋返璞归真,虽然市场上有很多羽绒被、丝棉被,但喜欢手工棉花被的人也不少。”汪有亮指着他刚弹好的棉絮说,棉花弹得好不好,关键要看弹出的棉花内胆是否均匀、四边是否平直。棉花被要想用着舒服,中间区域一定要厚一些,两边要薄一些,这个坡度是否平缓是棉花弹得好坏的关键所在。几十年来的千锤百炼,他弹的棉絮质量赢得了顾客的信任。

  “现在从事手工弹棉花的人已寥寥无几了。”汪有亮说,他用手工弹棉花,一天弹一条5公斤的棉絮,每公斤加工费20元,这把年纪一天挣到100元也不错了,且自由自在。目前,他订单不断,一年到头都忙着加工棉絮。

  当问及汪有亮这套工具和手艺如何传承时,他坦言,儿子大学毕业在外工作,不会回家学弹棉花的技术。“但我会继续弹下去,直到弹不动为止,至于接下来传给谁,只能随缘了。”汪有亮说。(完)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