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浙江“80后”小伙返乡务农 父子携手打造“阳光农场”

2020-06-16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温州5月31日电(记者 潘沁文 通讯员 胡艺罗)随着农村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不少从山村走出去的年轻人如今重回家乡,务农创业。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岩头镇塆里村是温州地区以种水果而闻名的村庄,陈以散和陈香伟父子俩,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全村2000多亩经济水果林,父子两人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占去了三分之一。

  据悉,父亲陈以散是该村最早打破传统、单一农业模式的试验者;而“80后”农创客陈香伟,则借力乡村振兴,引进新品种,积极打造“阳光农场”,推进农旅融合开拓新市场。

  见证父辈的创业 埋下农业梦

 

  塆里村一度因种植葡萄全市闻名。最早一批引入葡萄种植的农户中,陈以散最具典型。当时还不过七八岁的陈香伟,见证了这一过程。

  陈香伟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为提升农业效益,在岩头农机站专家的建议下,父亲从最初的稻田养鱼,到分出两亩地以作鱼塘养殖。

  “那时候农村人不愿做这些,更多的是种点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因此父亲成了村里鱼塘养殖第一人。”陈香伟说,两斤重的鱼,被拉到市场上卖,效益非常好,许多客户更是直接上门来批发。

  鱼塘的生意开始风生水起,农机站的工作人员在一次考察中,发现鱼塘旁的田埂上,土壤肥沃,可尝试生态种养新模式。于是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在鱼塘上建了铁丝架子,种上了几百株葡萄。

  “两年后,种植出的白葡萄,口感香甜、奶香味很重,受到很多客户的喜欢。”陈香伟告诉记者,一斤葡萄可以卖五六块钱,一亩地就能卖出六七千的收入。那时候,批发商也是闻风而来,挑着箩筐,几十斤、上百斤地批过去。

  白葡萄产出的高效益,让村民以及县里农业部门看到了农业发展前景。随后的几年里,当村民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时,父亲陈以散等人却开始砍掉原有的葡萄架,因为他们发现了金华有种果粒更大、品质更佳的藤稔葡萄,效益更是可观,亩均收入上万元。

  陈以散等村里几名种植大户这一辈人,坚持了三十多年的种植,不断考察市场新动向、听取专业人士建议,及时调整种植思路,塆里“水果村”的名声因而得以长盛不衰。

  回乡务农 以新观念做大产业

  父亲对农业的倾情投入,一直影响着陈香伟。随着父亲产业越做越大,而年岁日渐增长,管理逐渐力不从心。在外地打拼了五六年的陈香伟,最终还是选择回乡创业,回归这个投入了父亲半生心血的塆里果园,继续发展壮大这个产业。

  父子俩在管上分工明确,一个主内,专管水果种植;一个主外,负责对产品设计开发、果园整体规划、政策处理、农业培训等。

  刚回家那年,陈香伟发现基地的水果品种单一,果树老化,果园设施建设缓慢,大大阻碍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他还在水果产品的“优”“特”上做文章,注重品种的更新换代,始终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为目标,引进多个品种。

  “一些新品种的引入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这让我很意外。”陈香伟说,“父亲觉得基地里品种已经够多,没有必要引进新品种,增加管理的难度。”但随着新品种的上市,陈以散的顾虑打消了,也接受了儿子的做法。

  而在摒弃除草剂改用毛毡毯覆盖除草方面,陈家父子俩却产生了矛盾。据悉,毛毡毯既能保湿又能保持水分,又不会伤害土壤硬化问题,还能闷死杂草,一举多得。

  陈香伟说:“当时矛盾挺大的,父亲觉得除草剂成本低,省功夫,毛毡毯的话要好几万块钱,人工也费很多。最终我甚至以不再接班要挟,父亲才得以放手,让我去做。”

  年轻一代以创新理念发展农场

  在父子共同经营农场的近十年时间,这样的“磕磕碰碰”时有发生。虽然对父亲那一代的老农人能吃苦耐劳很敬重,但有时没法理解他们的“老传统”,而父亲也理解不了儿子的“不务正业”。

  如今,从塆里村口驶入,往后山开去,一条宽5米长达7公里直通果园的盘山公路骤然出现在眼前,这是塆里村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路上,陈香伟亲自设计的可爱卡通“枇杷”形象,以及多彩的游步道、观光亭、阳光农场体验区等各区域指示牌随处可见;塆里农场里各种花草树木生长茂盛,如同植物园一般。

  而这些花花草草,在父亲陈以散眼里,就是儿子“不务正业”的证据。“每天过来的工人都是按时算薪酬的,不种水果,却去种花草,成何体统。”陈以散每天都要念叨儿子几遍。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