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深中通道首节沉管与西人工岛海底成功对接

2020-06-29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施工智能化 误差不超五厘米

  深中通道首节沉管与西人工岛海底成功对接

  6月17日,浩瀚的伶仃洋上,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迎来一个重要节点:历经34小时连续作业,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沉管隧道——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沉放海底,与西人工岛实现“海底初吻”,误差不超5厘米。

  首节沉管体量巨大,长123.5米,宽46米,高10.6米,重约6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

 

  “今天的安装克服了技术首创、船舶首制、气象多变、长距离浮运等多个困难挑战,实现了世界海工领域的一次跨越,标志着海底沉管隧道施工正式进入智能化时代,也将世界跨海通道施工技术提升到新高度。”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王啟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长6.8公里,由32个管节加一个最终接头“搭积木”连接而成,是目前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也是我国首例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隧道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采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五大技术难点,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宋神友说,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通过东西人工岛进行连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工程建设极具挑战性,施工难度大。

  这座海底钢壳隧道是如何施工的?“要先在岸上预制若干管段,然后陆续浮运至海中间现浇隧道接口,一个接一个沉放于水底,利用水的压差将单个沉管相互连接,并正确定位在开挖好的水下基槽内,其后再辅以相关工程施工,使这些管段组合为隧道。”宋神友说。

  沉管安装是一个连续、不间断的施工过程,包括舾装、整平、出坞、浮运、沉放、对接、回填,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几乎是“不可逆”的作业过程。担负沉管施工的中交一航局S09标段副总工程师杨润来认为,沉管的浮运安装是隧道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技术“最神秘”和风险最高的工序。

  杨润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沉管标准管节长度165米、排水量约8万吨;32个管节平均每个用钢量约1万吨;单个管节由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数量大、规格多,工艺参数控制及施工组织难度大等。

  深中通道首节沉管成功对接,采用了世界首创的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作业方式。

  “今天首节沉管安装,为‘一航津安1’首次发运,开世界水工建设之先河。”中交一航局总技术顾问、全国水运工程建造大师李一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完成深中通道海底钢壳沉管对接,中交一航局专门定制了一整套沉管隧道施工船组,并自主研发了世界首艘运安一体船“一航津安1”,有效化解了关键难题。

  据李一勇介绍,“一航津安1”研发历时3年,集沉管浮运、定位、沉放和安装等于一体,具有DP定位和循迹功能,是当今世界安装能力最大、沉放精度最高、施工作业最高效、性能最先进的专业沉管施工船舶。

  首节沉管对接从16日凌晨2点正式启动。提前完成船管连接的“一航津安1”,依靠自身动力进入浮运航道,14艘随行船舶组成编队实时护航。经过47公里的长距离运输,以及7次航道转换,于当日下午6点30分抵达西人工岛岛头,开始系泊绞移作业。经潜水员水下探摸确认,17日6点,沉管开始分步骤沉放。12时许,首节沉管经过拉合、水力压接等作业工序,与西人工岛隧道暗埋段成功实现“初吻”。

  深中通道距港珠澳大桥正北38公里,是又一座世界级超大“桥、岛、隧、海底互通”四位一体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设计八车道、时速100公里,为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项目于2016年12月29日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全线通车,届时珠江两岸将实现半小时通达。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