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新闻 >

甘肃会宁创新“旅游+”模式 解短板创品牌助农脱贫致富

2020-07-03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甘肃会宁6月18日电 (记者 刘玉桃)“这几年村子里来了很多外地人,村里也开了好几家农家乐,还有田园风格的民宿,整个环境都发生了大变样。”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柴家门镇何门村村民祁友霞说。如今,走在何门村童家湾乡间小道,鲜花盛开、绿树成荫,一改往日破败杂乱。

  18日,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举行“相约美丽田园·寻访乡村记忆”美丽乡村旅游节开幕式。游园赏景、美食品鉴、秦腔表演、非遗巡展等丰富多彩活动,让民众享受美景、美食。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委书记王科健表示,此次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借助节会平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会宁壮美画卷,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打通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全面融合的渠道。

 甘肃会宁创新“旅游+”模式 解短板创品牌助农脱贫致富

图为会宁乡村特色民宿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刘玉桃 摄

  王科健称,为鼓励消费,会宁县还发放100万元消费券,举办特色产品展销,让消费释放、物资下乡、农货出山。

  会宁县柴家门镇何门村民宿国色天香老板郑艺,正在忙着摆放家具,她的民宿马上要营业了。

  今年4月,郑艺投资六七十万元修建2院房子,开始经营民宿。“以前一直觉得会宁贫穷,但是来过后我发现,这里四面环山,环境优美、安静,让人的心静下来,是个远离喧嚣城市的好地方。所以想在这里办民宿。”

 甘肃会宁创新“旅游+”模式 解短板创品牌助农脱贫致富

图为会宁美丽乡村打造的特色民宿。 刘玉桃 摄

  “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我们自己精心挑选的。”郑艺说,我想打造出融入生活美学的特色民宿,让来这里的游客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息,也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当地老百姓发展旅游产业。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圣地游、乡村休闲游、教育考察游、历史文化游”品牌,以红色旅游为牵引,放大亮点、补足短板、三色互动、整体提升,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会宁县开展“旅游+”模式,培育旅游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其中“旅游+扶贫”,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推进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集中扶持大沟厍弆村、中川大墩村、杨集陇西川村、翟所张城堡村、甘沟五十铺村、丁沟线川村等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甘肃会宁创新“旅游+”模式 解短板创品牌助农脱贫致富

图为旅游节会上,展销当地特色农产品。 刘玉桃 摄

  2019年,会宁县旅游接待人数537万人次,同比增幅1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同比增长20%。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田学功表示,近几年会宁县借助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资源,不断改善服务设施,积极开发文旅新业态,着力培育文旅消费点,谋划举办美丽乡村旅游节,必将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激活疫情后文旅市场。

  田学功表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是会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希望会宁县以本次节会为契机,坚持把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攻坚的突击队、生态产业的排头兵,进一步夯实基础配套设施,创新培育精品旅游线路,着力解决“引客入宁”短板,切实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为会宁乃至白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完)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武汉“封城”简史

武汉“封城”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