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新闻 >

忘带银行卡又着急用现金?全国多地银行推出“刷脸取款”

2021-04-08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出门忘带银行卡,又急需现金?可以试试“刷脸”取钱。

  据央视财经报道,自4月1日起,广州市内的大型银行网点,基本可以实现ATM“刷脸取现”。随着“刷脸取现”的逐渐普及,银行卡是否将被彻底取代?

  有研究人员表示,根据现有规定,人脸识别只能作为身份认定的辅助因子,使用人脸识别无可厚非,但知情同意和提供可替代方案是不能违背的伦理问题。此外因为移动支付的冲击,以及ATM“刷脸取现”成本大、效益低的原因,各大行并未有强大的市场动力来推进。目前银行应以主动合规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和实践,以多种方式提供认证、取现等各种服务,才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

  “刷脸取现”靠谱吗?刷脸只是一步,还需输密码等信息

  近日据媒体报道,“刷脸取款”已在全国多座城市的银行营业点落地。在具有刷脸功能的ATM机前,用户无需插入银行卡,通过人脸识别后,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或身份证号、提款密码等信息,即可进行存钱、取钱的交易。

  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刷脸”,但不少人仍担心“刷脸取现”的隐私安全问题。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认为大可不必。根据监管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要求,金融机构都有非常严格和详尽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机制,金融机构也没有动机去泄露用户个人隐私,外泄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大家对此有顾虑是好事 ,说明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增强了,但是也不需要恐慌。策略上来说,主流的金融机构都能很好地保障市民的隐私。”车宁说。

  有银行管理人士透露,银行要根据监管规定,留存用户的身份复印件,银行登记人脸符合监管规定,用户隐私信息更是以最高等级保护进行存储。

  据南都记者了解,“刷脸”所起到的作用是代替实体银行卡,用户取钱仍需输入身份证或电话号码,以及密码等信息。也就是说,在身份识别上,“刷脸取款”并非仅有单一认证因子。

  在一些情况下,“刷脸”还能起到防护作用。2017年12月,深圳一建行就因人脸识别认证功能,识破了一起冒用他人遗失的身份证及银行卡办理挂失的案件,帮事主避免了三万元的损失。

  但ATM安装人脸识别,能否完全起到防诈骗的作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告诉南都记者,如果在手机银行上多加一层刷脸认证,犯罪分子就算拿到受害人的所有其他认证信息,也无法通过刷脸认证,对防诈骗有积极意义。但在ATM上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防诈骗作用并不大,因为大多骗案都是受害人自己在ATM上转账。

  有银行管理人士指出,机器对人脸识别的准确率高过人工,如果将机器识别作为人工识别的辅助,在办理挂失、办卡等业务时,确实能提高安全性。风控数据亦显示,手机银行APP的刷脸认证功能,能有效防电诈,一年可以帮大众避免上亿元的损失。

  ATM“刷脸取现”为何没有普及?银行缺乏推广动力

  事实上,ATM“刷脸取现”并非新政策,招行从2015年就开始搞试点,2016年时,全国已有八百多台刷脸取款机。农行亦于2017年9月在济南试运营“刷脸取现”,2017年年底已在贵州实现覆盖。建行亦是“刷脸取现”的先行者,2018年4月,建行就公布实现刷脸创新全渠道应用,单笔500元以下的小额取款无需插卡、验证密码,只需输入手机号就能刷脸取钱。

  为何ATM“刷脸”迟迟都没有普及?有银行管理人士认为,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看,ATM“刷脸取现”并没有太大意义。首先是成本较高,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TM需要重装摄像设备;二是效益低。ATM取款不需手续费,每日取现有定额,银行在该业务上没有利润。而且不带银行卡,却还要去银行取现的场景确实很少,因此也没有太大的社会效益,银行也没有太大的市场动力来推广“刷脸取现”。

  车宁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已经不是只要推出新技术就会获得掌声的时代了。”“刷脸取现”不会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应用,但是也不会趋于平淡。ATM“刷脸取现”刚出现时,确实势头强劲,甚至有替代取款卡的趋势。

  车宁续说,移动支付的普及,也让ATM“刷脸取现”处于尴尬境地,毕竟现在除了一些特定习惯的人士和老年人,小额、高频的支付不再依托于现金,而是移动支付,ATM的使用频率下降。但ATM并不会消失,随着大众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增强,对使用现金的需求不会一直下行,而是会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基点。银保监会亦强调,智能设备推广使用,不等同于存折、银行卡退出市场。

  “刷脸取现”如何完善?需重视知情同意和提供替代方案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欧美同学会举办第二届中

欧美同学会举办第二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