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在《历史视角看瘟疫》课程中,讲述了中国古人是如何应对瘟疫的。
中国古代最早发生的传染性瘟疫是在什么时候,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虫”“蛊”“疟疾”“疾年”这些文字的记载。特别是“疠”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这个字在《尚书》《山海经》和《左传》中都曾出现过,这些应该是中国较早的有关瘟疫的文字记载。但是,具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曾经发生过什么瘟疫,现存的文字并没有记载。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关于这场瘟疫的文字记载,是曹操的儿子也就是魏太子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写的一封非常有名的信。这封信被收录在《昭明文选》中,标题为《与朝歌令吴质书》,是写给朝歌令吴质的。曹丕在这封信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徐、陈、应、刘,指的是“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陈琳、应玚、刘桢。事实上,“建安七子”中共有5人死于这场瘟疫,可见这场瘟疫影响非常之大,以至于曹丕想起多年的诗友一朝凋零,万分伤感。
另一个重要的佐证是曹植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说疫气》,其中也描写了建安二十二年这场瘟疫流行的状况。文章里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曹植虽然把这场瘟疫发生的原因归结为鬼神,但是他对当时瘟疫流行的恶果描述得非常真实、全面。
曹丕、曹植兄弟二人的文章都说明了,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东汉末年,中原地区确实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瘟疫。
到了唐朝,瘟疫仍然频发。唐代宗广德元年,也就是公元763年,江东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死者过半”。唐代著名文人独孤及写了一篇文章叫《吊道殣文》,描写了当时的惨状:“辛丑岁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说的是那年因为大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第二年又遭遇一场大的瘟疫,病死的人数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整个城市都空了,活着的人没有吃的,死了的人没有棺材去埋葬。
历史上曾经记载的这些瘟疫造成的惨状,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有,我就不一一详述了。
那么,面对各种瘟疫,我们的先人是怎么应对的呢?我们的祖先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对付瘟疫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药物治疗。比如,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医方的鼻祖,这部书记载了大量对于治疗瘟疫有效的方剂。这些医方的可贵,在于它们很多是验方。所谓验方,就是经过实践检验、可靠有效的医方。所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很多验方,一直到今天仍然为中医学者所尊奉,张仲景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后来,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都是中国历史上治疗瘟疫的神医。
第二种方法是用免疫法来治疗瘟疫。这主要是指天花。天花是一种古老而且死亡率较高的瘟疫,传染性很强。公元960年到1567年,中医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所谓人痘接种术,就是用天花病人身上的病毒去轻度感染那些没有得过天花的健康人,从而产生免疫力,来预防重症天花的发生。这是一种免疫疗法。根据《中国疫病史鉴》的记载,自西汉以来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先后发生过300多次瘟疫的流行,但是由于中医的预防、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一定的时间内控制了瘟疫的蔓延。
第三种方法是隔离传染源。中国古代的医师们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瘟疫有着很强的传染性,所以,尽早发现、隔离传染病人是非常必要的预防措施。从汉代开始,古人就用隔离病人的方法来防止瘟疫的传播,甚至在古代战争期间,军队中患病的士兵也会被隔离开来。实践证明,这种隔离病人的方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外,古人还积极搞好公共卫生,以防止瘟疫蔓延。这些有效的防治瘟疫的方法,都是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
总而言之,瘟疫的产生和传播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一直存在着的现象,人类的历史,就是我们不断和瘟疫、和流行性传染病作斗争的历史。所以,在这个新冠病毒肆虐的特殊时期,从历史视角看瘟疫,更让我们增添了人类最终将战胜流行性传染病的信心和决心。
■王立群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
上一篇: 500年后 拉斐尔的“理想美”仍未过时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