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超越“工匠精神”的书写——评《远去的野渡》

2020-04-11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一个作者想在散文领域脱颖而出,闯出自己的天地,着实艰难,除勤业、精业,有“工匠精神”外,还得有敬畏之心,有超越“工匠精神”的创新精神和坚守定力。
  四川作家蒋兴强就是一个有着“工匠之家”血脉,又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多次获四川省副刊年度(散文)奖、2018年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他,2019年12月结集推出散文精选集《远去的野渡》。这不仅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对四川的散文创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收获。
  《远去的野渡》选材对象为老井、石碾、野渡、木匠、石匠、篾匠、上载、女抬工等冷门元素。虽具有记忆中的日常性,但因作者具有广阔、高远的视野,独辟蹊径的选材和深耕细作的创新性及表达手法的多样性,呈现出风土人情的主体风貌和与众不同的厚重感。
  隔辈亲,祖孙情,在中国是一种家庭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老家那盘青石碾》不仅写了可昭示农民日子好坏的青石碾,最重要的在于,还书写了亲密无间的祖孙情。石碾在文中不仅与他们生命相连,而且还被寄托为对爷爷的祭奠之物并上升为一种慈悲为怀的信仰。这独步于亲情之上的人生哲理光亮,让文章蓦地有了灵魂和厚重感。
  《再晚,那个方向都亮堂》以笔随情走、不拘长短的分节,深情地讲述曾祖、父辈的爱情以及和两个舅舅家的亲情,书写出散文体量少见的家族、亲情的绵长悠远。这是文集中亲情类最亮丽的篇章之一,亦是时下散文缺少的视野和寓意,曲径通幽般折射出关联千家万户、应延续和珍惜的亲情文化。
  乡愁是乡土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书写不尽的主题。《老井与村庄》其二者为人与水的关系。在这关系上,演绎着这方水土上鲜活的人情世故,具有以小见大的视野和格局。
  作者的文心和雄心在于,要以一隅的典型性,书写出一个活标本。它以乡村的炊烟、生产、邻里为背景,以挑水、等水、争水、让水和爷爷、父亲、母亲互相体贴、累而温馨等特写镜头,引出风俗“新年头个日子,挑第一担二担水是金水银水,是财运;挑第三担四担是墨水,子女读得书;我们接着挑,才会越读成绩越好,代代出秀才”,接着,笔尖悄然一转,铺展出“父亲舍不下过世的母亲而留守老屋”“离不开故土的老人们,早不用千辛万苦去井里挑水而用上了电动抽水泵”,但现在的村庄,“除了只有三五个老人守望天空的衰败,余下的就是故土炊烟远去的人事温馨”……
  作者行文节制,以情为经,以井为纬,织出一幅当下村庄的境况图,既有隐隐追问,更有对乡村精神、前景、风俗、文化消遁的担忧和呼唤。这种呼唤,在《这担忧,比贫穷还可怕》中尤强烈。作品以传统文化延续必以家庭、家族为基点,结合家风、族风、世风,上升到新编家谱、族谱和为其作序的高远期望,既为家族血脉的传承,更为规范后人行为、延续优良家风和前人精神。这种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容低估,体现了一个作家超越乡愁忧患的责任担当。
  《牧童春早》《大巴山丧葬风俗写意》《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这些植根于作者宝贵记忆的影像,不仅活画出具有浓郁巴蜀风情的独特画卷,而且烛照出蒋兴强之所以有今天这成就的前世之因。他的成功秘诀和他来自生命最宝贵的真情书写,启迪我们惟有深接地气,惟有与时代接轨,惟有书写出真实的生命体验,才会让文本超越个体生命价值,给时代留下个体证词。最终,实现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