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修复中绽放光彩 敦煌向世界讲述千年故事
敦煌向世界讲述千年故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赵 梅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被唤醒。
“一世风沙,一眼繁华,一段历经磨难后的壁画,一段被开启后的永恒……”久远沉寂而又绝世精美的莫高窟遗世独立于大漠,风沙不掩其姿,流年不毁其骨,一如当年。
黄沙绵延,敦煌不朽。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保护、研究、弘扬,莫高窟“活”了起来,久远的故事和“莫高精神”在流传……
在保护修复中绽放光彩
或是佛陀居中讲法,罗汉环伺听经;或是曼妙飘带萦绕于身的飞天眼波流转……提起敦煌莫高窟,许多人眼前就会浮现这样的壁画。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大漠戈壁深处,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莫高窟历代营建的735个洞窟,分布在15米至30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4层不等,保存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其中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5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九层楼。“如果按1米高的画廊排列,要排45公里。”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如是说。
伫立洞窟口,似乎能看到夜色深沉中,莫高画工在如豆灯光下石壁作画的情景。“保护、研究、弘扬,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赵声良说,没有保护的研究是空谈,在保护好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莫高窟历史、艺术价值,随之弘扬,让其对当前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是研究院的工作职责。
从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莫高窟结束了近500年无人管理的状况,到1950年改组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再到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至今,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汇聚敦煌、扎根大漠、薪火相传,让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
岁月变迁,敦煌莫高窟保护的脚步从未停歇。2019年,敦煌研究院不断突出科技应用,夯实保护基础,完成了6处石窟14项文物保护工程和开放洞窟的日常维护年度任务,修复各类病害壁画718平方米、塑像18身;初步建成莫高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了基于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风险评估机制。
“敦煌石窟的保护已经由过去抢救性保护发展到今天的预防性保护。”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说,改革开放以来,敦煌研究院大力推进科学保护工作,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了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在数字应用中变得鲜活
“传说古印度有位仁医叫流水。一日,流水医生和他的两个儿子下乡出诊……也许,这世上最高贵的艺术正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由敦煌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长者子》的壁画故事制作而成的动画《仁医救鱼》片段。
4月13日起,在微信小程序上,“云游敦煌”系列动画剧首播。故事都来源于莫高窟经典壁画,每日更新,每集在5分钟内。
穿越千年时光的敦煌壁画通过动画制作,在微信小程序里“活”了起来。观众不仅可以在每部动画剧中,找到相应的敦煌壁画和故事,还能亲自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中,配音后分享给其他人。
这些数字化应用推广基于敦煌数字化保护工程实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就先后承担完成了多项有关敦煌壁画数字化技术研究和攻关项目,为今天莫高窟全面数字化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俞天秀是“80后”,在莫高窟工作了15年,主要负责采集洞窟、壁画、彩塑及相关文物影像,加工成数字图像,拼接汇集成电子档案,构建多元、智能的石窟文物数字资源库。莫高窟因疫情闭馆期间,俞天秀和同事们抓紧时间采集了148窟的影像,148窟是开放的大型洞窟,共采集取相2万多张。
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观众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点开页面后,可以采用VR360度全景漫游方式来参观、欣赏石窟之美,从而实现身临其境般参观敦煌石窟。同年6月份,英文版上线,访问量已经超过700万次。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图像采集洞窟230余个、图像加工洞窟145个、虚拟漫游洞窟160个、雕塑三维重建40余身、底片数字化近5万张、大遗址三维重建3处、74项著作权。“敦煌数字化成果已广泛应用于考古、美术临摹、保护修复、旅游开放等领域,这让我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俞天秀说,数字化保护工程不仅仅是留存档案,它会服务于各个领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扩大数字化成果的应用领域。
上一篇: 沈阳:“盛京古韵”发新声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