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老牌坊被撞损:一座国保文物的前世今生
6月5日晚,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街道口珞珈山路口的武汉大学老牌坊,被一辆超高的车辆强行通过时撞损。牌坊中部被撞缺一大块,钢筋裸露,背面的篆书“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中的“理”字已完全被毁。作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五”)“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大老牌坊遭到撞损引发高度关注。这一文物建筑究竟建于何时,为何不在武大校园内?它曾经历和见证了一座大学和一座城市怎样的历史沧桑变迁,又正面临怎样的保护难题呢?
不是“校门”是“路牌”
1929年,新成立的国立武汉大学经过李四光、叶雅各等人的反复考察,决定在当时武昌城东郊东湖南岸的落驾山、狮子山一带选址建设新校址,并将落驾山改名“珞珈山”。当时,珞珈山一带十分荒凉,童山濯濯,人烟稀少,交通更是极为不便。由武昌大东门出城向东的唯一车路(今武珞路——珞喻路),距离新校址尚有约3华里之遥。因此,校方与省建设厅合作,从街道口向东北修筑了连结武珞路和新校址的一段新马路,以方便新校舍工程建设和将来学校师生的往来交通。这条可通汽车的马路于1930年竣工,校长王世杰将之命名为“大学路”。
虽然名为“大学路”,但这条路的大部分段落并不在武大校址内,是武昌的市政道路。当时,武大在校园边界大学路经过处,并没有修筑校门,而是决定在大学路南端起点的街道口,建设了一座木牌坊。之所以把牌坊建在这里,是因为此处是大学路与武珞路交汇处,往来市民和车辆容易注目。因此这座牌坊,事实上并非今天意义上的武大“校门”,而更像是一座“路牌”,即指示由此岔路,可通往武汉大学。
该牌坊于1931年建成,是一座涂有油漆彩绘的三开间木质牌楼建筑。牌楼明间跨度很大,上悬校名“国立武汉大学”六字楷书匾额,其间还有镂空的钱纹图案。从老照片可知,当时这座木牌楼的正反两面,都是悬挂的同样的文字,即校名题匾。这座牌楼虽然色彩艳丽,但其立柱纤细,头重脚轻,且无戗杆,整体结构较为脆弱。果然在其落成的次年,便毁于一场大风了。
到了1934年,武大决定在街道口木牌楼的原址,重建一座新的牌楼。这次学校吸取了前次的教训,决定改用更为坚固牢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牌楼为三开间冲天式牌坊,与稍早前建成的南京中山陵博爱坊有些类似,但整体风格更为简洁朴实。牌坊通体以青灰色水刷石饰面,檐部施以绿色琉璃瓦装饰,与珞珈校园内的主要校舍建筑风格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新牌坊建成后,其背面所刻的文字,不再是与正面相同的校名了,而换成了六个篆体的汉字:“文灋(法)理工农医”。这六字,是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所设的六大学院。不过,在建立这座牌坊的1934年,武大只建成了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农学院刚刚成立筹备处,尚未招生,医学院则更是尚付阙如。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但随后因全面抗战爆发,该学院旋被撤销。直至抗战胜利后,武大才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在1934年武大即将这一六大学院的名称刻于牌坊之上,无疑表明了校方的勃勃雄心,也向社会昭示了武大的努力目标。
跨越八十余年的历史传承
虽然这座牌坊并不是建在武大校园边界处,但由于长期以来武大并没有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校门”,所以师生校友和武汉市民,也一直把这座牌坊当作武大“校门”看待。在今天的八一路、珞狮北路等道路修筑以前,从武昌市区前往珞珈山,这座牌坊仍是必经之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当年建于荒郊野外的老牌坊和“大学路”(后改名“珞珈山路”),周边已逐渐被城市建筑所包围。1992年,武大决定在八一路与珞珈山路交汇路口,即武大校园西南边界处建设新校门,以迎接次年的校庆。经过方案征集和讨论,新校门的设计方案,决定突出历史传承,在校门中央的花坛里按等比例复制了一个街道口的老牌楼,花坛两侧安排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同时,东西两侧的门卫室,则模仿了1990年落成的人文科学馆(逸夫楼)的屋顶样式。
可以说,这一新校门是武大新老建筑风格融合的产物,其中这座新牌坊,在整体模仿老牌坊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如夹杆石增加了浮雕图案和须弥座,校名匾额改为大理石背景等,整体风格显得更加精致。
2012年,因八一路隧道修建,武大校门新牌坊被拆除,而武大为了迎接校庆,也重建了新的校门广场。新校门的核心元素,仍是复建了街道口的老牌坊,此次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放大,且不在置于花坛之中,而是直接放置于广场中央,游人可以近距离与其接触。笔者曾参与过当时的校门设计方案征集,校方曾提出明确要求,校门设计必须保留老牌坊这一核心元素。经历八十余年的时光沉淀,当年的老牌坊,已经从最初一座单纯的“指路牌”,变成了承载了珞珈山大学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一代代武大校友和武汉市民中深入人心了。武大师生甚至对牌坊的建筑进行了许多有趣的“附会”,如四根八棱门柱,被解读为武大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
上一篇: 与7300年前的“神秘微笑”面对面
下一篇: 小画笔 大未来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专题展览在抗战馆举办
- 河北固安一工地发现辽代墓葬 内存壁画
- 这个暑期,屏幕上的“正能量”刷出超强“存在
- 铭记与传承 “纪念张学津先生诞辰80周年专场演
- 北京将举办百余场公益音乐演出 辐射人群预计超
-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修缮提升 擦亮羊城红色文化
- 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海外首播 解码新晋世界遗
- 北京时装周本月15日启幕 近百场活动呈现“时尚
- 重走山东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凸显活态 更待
- 46场演出12次讲座6个夏令营 “打开艺术之门-20
- 01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应对人性过于苛责 要弥
最近一段时间,新型肺炎疫情的变化时时刻刻都在牵动中国人的心。...[详细]
- 2 作家蒋方舟:非常时期不
- 3 儿童文学要有精神底色—
- 4 “云复工”、 “云签约”
- 5 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
- 6 作家沈大成:笔下世界像
- 7 演出按下暂停键 文艺院团
- 8 新晋普里兹克奖得主:构
- 9 毕淑敏:我希望,《花冠
- 10 “会飞的房子”书画大赛
- 11 没有颜料管 就不会有印象
- 12 毕布罗斯:现代文明的重
- 13 借助新媒体推广非遗闽剧
- 14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考
- 15乘风破浪一壶酒,让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