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尚潮流 >

罗泉镇和国内唯一“盐神庙”

2020-09-18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罗泉镇和国内唯一“盐神庙”(下)

□李贵平 文/图

  罗泉镇有一个有趣的歇后语:罗泉井的锅巴盐——包咸(涵)。
  这说的是,“锅巴盐”是罗泉井独有的特产,是将盐井中的卤水加以黄豆磨成豆浆,放入盐锅里的盐卤熬炼分解,一直要熬七天七夜,使锅中的盐汁结成锅巴,越结越厚,最厚的可达一市尺,冷却后坚硬如铁,要用铁锤才能打成碎块,用麻绳吊着,按斤两售卖,价格是普通食盐的三倍。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卖主就说这是锅巴盐。问:咸不咸哟?卖主就回答:“包咸”。而“咸”字与“涵”字谐音,于是人们就借用来作为宽容谅解之词。


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末年

  罗泉镇古盐道上的老宅,都已经很破败,但从石雕、木雕中依稀能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当年这一带的搬运盐,除了船运,更多是以人力为主,肩挑背驮,把盐搬运到下面的码头上。至今,罗泉镇的居民还把那些背“大背篼”的人叫“背二哥”。从这种长长的条石台阶来看,也不适合走马帮,而是更适合人走路的。
  罗泉宽约4米、长5里、由青石条铺成的巷道,看到优雅而古朴的古建民居,使人感受到小镇古老而淳朴的气息。罗泉的鼎盛时期是在清朝末年,小小的镇上有13家饭铺,32家面铺,数十家戏楼,十多家茶馆,十多家赌场,镇子周围还建有九宫十八庙。
  民国初期,珠溪河两岸十五华里之内,密布着上千口盐井,50多家盐灶房。那时节,舟楫穿梭,马嘶驴鸣,罗泉盐通过水陆两道被运至中国西部各地。在这条老街上,栖居着约4000人,他们与来往于罗泉的盐商、盐夫、船夫、挑煤夫、挑米夫、挑铁夫共同写就和见证了罗泉历史上的繁华岁月。民国十一二年以后,罗泉开始衰败,大大小小的盐井矿枯竭,再也提不出较好的卤水。这片神奇的土地,仿佛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云烟。
  背盐挣钱,成了很多家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他们在背盐途中必须要与土匪搏斗,与野兽搏斗,与环境搏斗,必须互相帮助,讲仁义重道义。否则就没有资格和能力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


酝酿辛亥革命“第一枪”旧地

  很多游客都知道,镇上五里街有一座福音堂旧址,墙上有一面“罗泉井会议”字碑。这里,居然是酝酿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故地。
  1911年6月中旬,为抵制清政府向列强出卖筑路权,四川保路运动同志会成立。是年8月4日,由同盟会会员(也是袍哥大爷)龙鸣剑、秦载赓发起,在福音堂召开“攒堂大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同年9月7日,川督赵尔丰在成都引发“成都血案”,龙鸣剑、秦载赓等人立即将消息书于木牌上趁夜分投江中,发出“水电报”。
  一时间,四川各地纷纷起义,抗击清军。罗泉井会议也成为四川保路运动中由和平请愿向武装斗争的转折点,并成为武昌起义推翻清廷的重要导火索。
  秋风潇潇,烟雨蒙蒙。罗泉镇五里古街,犹如一幅苍润悠远的写意画。罗泉民风淳朴、民居保存完整,古镇大多是青瓦屋面,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由于整条长街形似一条蛟龙,罗泉因此被称为“龙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明清时候的罗泉古镇,原有九宫一寺八庙,但如今,一些遗迹因年久失修荡然无存,尚存盐神庙、城皇庙、万寿宫、东岳庙、绣楼、四合大院以及许多古民居。
  万寿宫附近的四合大院有很多桂花树,住在这里的赵得平老先生说,他小时候就跟着大人学习种植桂花,也喜欢用桂花为原料做出的各种桂花糕点,风味独特,左邻右舍的孩子们天天嚷着要来吃。桂花酒制作的时候,佐以小麦、糯米等,酿出后的酒液色香味俱全,开胃怡神。

 


不吃豆腐不算来过罗泉

  来到罗泉古镇,如果不品尝当地的豆腐,算是白来一趟。
  四川民间有“罗泉豆腐甲天下”“不吃豆腐,枉到罗泉”的说法。
  镇文化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古往今来,茶马古道商人经过罗泉歇脚时,都喜欢品尝罗泉豆腐,离开后他们逢人便讲罗泉豆腐独特的美味,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罗泉豆腐的美名就香飘四方了。
  “用石磨推出的豆腐,又细又嫩。”在镇上做了20多年豆腐的王世敦老人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用石磨磨豆腐,虽然如今有了电动磨豆腐机,但老王把家传手艺传给了女儿小王,一再叮嘱她依然使用石磨磨豆腐,说这样磨出的豆腐才细腻、鲜嫩、绵实。
  前面提到的“豆腐包子”更是四川一绝。豆腐包子,是把肉馅夹在豆腐中间,进行各种烹饪,吃起来特别有味道。小王说,是球溪河的水和当地盐业的发达,才造就了当地豆腐好吃的秘诀。
  镇上的豆腐包子一般6毛钱1个,10元1斤,价格不贵,味道很美,不仅本场镇的人喜欢,成都、重庆、贵州等地也常有人开车来品尝。
  罗泉街上,到处可见卖豆腐包子的摊点。居民们也不吆喝兜售,颇有点“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怡然自得。
  那天下午黄昏时,全镇的豆腐包子都被来自成都的700多名驴友一购而光。动作慢点的,就垂涎着抱怨“咋不多准备一点嘛”。
  经历数百年沧桑,罗泉镇就像一位无人打扰的迟暮美人,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不紧不慢地保留着往昔风韵。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

新型肺炎防控期北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