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产业+数字”融合发展将催生建筑产业新生态

2021-10-06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原标题:“产业+数字”融合发展将催生建筑产业新生态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浪潮奔涌。近年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传统的建筑产业亦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探索新格局、新引擎,数字化转型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9月6日,由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河北省通信管理局联合承办,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5G应用创新论坛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期间成功举办。论坛紧扣“创新发展与数字经济”的时代主题,邀请省部级领导、工程院院士、数字经济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新路径新趋势,交流数字经济新模式新应用。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高级副总裁刘谦应邀出席论坛作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建筑产业发展新格局,阐述了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与路径。

刘谦分析称,党的十九大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建筑业体现为,需求侧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追求升级愈发强烈,而供给侧生产力水平低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成为破题的关键。高清晰度测量和定位技术、数字化协同和移动技术、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物联网和高级分析技术、下一代5D建筑信息模型(BIM)将成为引领未来建筑业变革及发展的五大数字化、信息化新技术。

他认为,“把建筑业提升至工业级精细化水平”是建筑产业转型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进度加快50%,成本降低三分之一,并实现零质量缺陷、零安全事故。

“当前,党中央把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必须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数字化转型助推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数字化转型,传统建筑产业将在工程进度、安全质量、成本降低、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取得极大的收益。”刘谦表示。

数字建筑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路在何方?多年来,这一直都是建筑产业苦苦思索的时代课题。数字建筑,以数字化手段助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刘谦给出的解决方案。

利用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理论方法,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作用于建筑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实现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并在数字化进程中催生新的平台生态体系,从而实现以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为代表的产业升级,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

更为关键的是,传统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更大的惊喜,创造更多业务场景与产业生态。“建筑业通过‘三全·三化’后,将衍生出智能化计价、数字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三个新的业务场景。此外,在很多细分业务领域,也会有显著的变化,如钢筋加工领域向新翻样、新加工、新管理的模式变革等。这些细分行业及子领域的变化,是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刘谦进一步强调。

刘谦从实践层面深入阐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企业数字化转型总的思路是依托数字化建设整体方案,打通战略层、管理层、执行层,实现数据通、资源通、业务通、管理通。转型第一步是连接,重点是企业核心业务场景的连接,获取实时多维的数据;第二步是协同,通过数据初步应用,沉淀业务算法;第三步是智能,以数据辅助决策、经营预测,优化原有企业管理业务,尝试赋能生态。

“产业+数字”融合发展的建筑新生态

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刘谦称,落实发展建筑产业互联网,仅有“数字建筑平台”还不够,还需要培育新的生态。建筑产业互联网的新生态,是“产业+数字”双生态。

一方面,建筑产业互联网服务于建筑产业,其主体是建筑企业,所以产业生态中包含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供应商等建筑生态链企业。

另一方面,建筑产业互联网是数字化的,需要科技公司参与其中,所以还会培育数字产业生态,数字生态链企业将在产业大数据、产业应用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建筑产业互联网,为建筑产业提供增值服务。通过“建筑基因”与“数字基因”双基因融合,“建筑生态”与“数字生态”双螺旋发展,将构建起资源共享、共生发展、多方共赢、无人受损的建筑产业互联网新生态。


(责编:赵竹青、陈键)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