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要闻 >

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新型消费加速崛起

2020-04-10北京新闻网编辑:北京新闻网浏览:


  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有效防控,消费市场潜力迎来集中释放。其中,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正在为市场回补、消费升级注入新的动力。《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接下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将从技术推广、场景应用、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推动新型消费发展。地方政府也在密集出台举措,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场景融合,推出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夜间经济数字化、街区(商圈)数字化改造等方案,开展“云逛街”“云批发”“云便利”等促销活动,加快释放消费市场潜力,为经济发展聚势蓄能。

  密集部署 政策利好集中兑现

  疫情防控期间催生了新的消费习惯,加速消费场景的转换。记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顺应这一变化趋势,中央和各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出台支持举措。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3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要求,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发展线上零售、餐饮、问诊、教育等服务,畅通便利社区居民的消费网络。支持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

  3月13日,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

  随后,在3月1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负责人王斌表示,将进一步支持电商平台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实体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司长哈增友也透露,下一步将加快以5G网络和数据中心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上线升级。

  另外,工信部表示,正在加快5G技术推广应用,推进5G+VR全景虚拟导购云平台等应用场景,助力新型消费发展。“为了推动复工复产、释放新兴消费的潜力,我们组织了产业界加强协作,充分发挥5G的技术优势,探索培育了一批5G的典型应用。”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谢少锋近日表示。

  多方力挺 新型消费加速崛起

  集中释放的政策利好进一步助推了各地发展新消费模式的热情。近期,北京、上海、浙江、四川、河北、海南等多地都出台举措支持新型消费发展。

  其中,浙江提出制定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传统零售企业数字化、夜间经济数字化,推进街区(商圈)数字化改造,并给出具体的建设方案。随后,启动“浙里来消费·万企联动促万亿消费”工程暨“云购武林”活动,利用数字经济先发优势,以新服务带动新消费,推动消费成为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河北邯郸则举办了首届线上购物节,以“抗疫稳供促发展 线上消费放心购”为主题,重点开展“云逛街”“云批发”“云便利”“云送餐(菜)”等主题活动,近百家企业及大型电商平台将参与其中。

  同时,电商平台也积极探索,加速5G+VR全景虚拟导购云平台等新技术的应用。据了解,目前在北京、广东、重庆、江苏、江西等近百家商业企业已经推出云货架、云橱窗,可实现360度全景、720度无死角购物体验,以科技支撑丰富了线上消费场景。

  一些传统企业也在争相试水网络直播等新方式拓展销售渠道。记者获悉,在河北沧州一家汽车4S店,正在进行“网红主播带你试驾”的系列互动直播;在北京,一家钻石品牌正在筹划网络直播间。这些并非孤例。数据显示,淘宝直播2月新开播商家环比增幅达719%,场景覆盖工厂、田间、档口、商场、街头、市场,直播商家获得的订单总量平均每周都以20%的速度增长。

  分析认为,在政策支持和多方发力之下,疫情期间催生的新型消费将迎来快速崛起,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

  潜力巨大 经济新动能增强

  事实上,近两年来消费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直在不断成长壮大,疫情期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在这次疫情期间,以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新型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哈增友说。

  王斌也指出,疫情期间,我国消费市场在受到较大冲击的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活力和新的增长点。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不断拓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等消费新模式、新方式快速发展。3月中旬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销售额比2月中旬增长了7%,一些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增长30%以上。

(来源:北京新闻网)

  • 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北京新闻网,转载请必须注明北京新闻网,http://www.hzmskj.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图说新闻

更多>>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

减少二十项 新版市场准入